太原圆成心理咨询案例|找工作的困惑
(2012-03-25 01:01:45)
标签:
星座太原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农工商公司恐惧感杂谈 |
[来询者基本情况] 杨某,男,22岁,某大学管理学院四年级学生[主诉及咨询过程]第一次来咨询的时间是12月初,距毕业时间还有8个多月。来谈者主诉:面临毕业自己总有一种莫明其妙的恐惧感,担心自己能力差、不善于与人打交道,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自己已经报考研究生,想延缓几年再进入职业生涯,可是又总担心考不上研究生,分配又没有着落。通过交谈了解到杨某是从云南某市考入北京的学生,在京无亲朋好友。其学习成绩好,年级排名在前十名,两次被评为院级三好生,多次获奖学金,先后担任过班级学习委员,系学生会生活委员等职务。该生身材矮小,性格内向。通过交谈,心理咨询师还了解到杨某父母均为工厂技术人员,平时对其要求很严,期望很高,并省吃俭用供其读大学。在职业选择上无明确意见,由杨某自主决定。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首先引导杨某查明产生恐惧感的原因:一是担心考不上研究生,二是担心找不到好工作,三是担心对不起父母;四是担心自己能力(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生涯。而当前担心考不上研究生是产生恐惧感的首要因素。接着,心理咨询师又引导该生认识到,处在他这种状况产生某种担
心、甚至恐惧感是一种正常的应激现象,要接受这一现实,同时又不能为这种恐惧感所困扰;在报考研究生这一问题上,要调整期望值,作好成功和失败两种心理准备。在第一次咨询后,来谈者表示心理宽松了许多,可以全力以赴复习考研课程了。第二次来咨询的时间是第二年的3月初。距毕业还有四个月的时间。来谈者主诉:研究生考试成绩已公布,自己差几分而落选,对此结果早有准备,所以内心很平静,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职业。心理咨询师首先让其填写《求职意向调查表》,通过分析,了解到该生求职择业的动机依次是:专业对口并符合自己的兴趣;只要能发挥专业特长,留北京、回家乡都可以,服从国家需要;希望所从事的职业能受人尊重,不计较收入的高低。还了解到该生求职的具体意向依次是:一是留校当老师,准备再考研;二是到企业从事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三是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接着,心理咨询师让其进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详见《求职与择业》一书,改革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测试,结果表明,该生属于ICR型即调研、常规和现实混合类型,适合于与物打交道,从事调研和各种常规性的工作。该生对测验结果表示信服,并愿意重新调整自己的求职意向。这次咨询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填表、自己测验、自己分析、自己决策。心理咨询师只是在量表的填写、统计、分析上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对此表示很满意。第三次咨询是三天之后,该生已根据上次测试结果将自己的求职意向调整为:一是到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工作;二是到企业从事办公自动化管理工作;三是留校任教。并根据学生处公布的社会需求信息,准备应聘中央某部科研所、京郊某农工商公司和参加留校教师的面试,请求心理咨询师给予帮助。心理咨询师首先明确指出,选择职业的决策权在于自己,其他人不应“越俎代庖”。但我们可以提供下列帮助:一是帮助求职者在求职前作好各种准备,二是通过测试,帮助求职者认清自己在确定某一职业时重点作好哪些准备;三是介绍有关求职常试和求职技巧。接着心理咨询师请杨某自己阅读求职手册,并试着写自荐信和履历表,还进行了《职业能力综合测试》(我国首创量表,用以测试求职者在个性特征、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方面倾向和不足),使该生找到了自己在职业能力上准备不足,在个性上内向,不适合当教师,于是放弃第一、三志愿、满怀自信地去应聘京郊某农工商公司。通过上述三次咨询,通过交谈和各种测试,使来谈者逐渐消除或消弱了恐惧感和各种担心,重新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根据社会需求,找到了与个人兴趣、志向相一致的职业。但是,咨询并没有结束。在北京市人事局、高教局组织的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大会上,杨某在作好道德、能力、知识、心理等方面的求职准备的基础上,击败了众多的竞争对手,与京郊农工商公司草签了聘用合同。可是就在签定正式协议,需要学校盖章认可时,杨某又变卦了,并第四次前来咨询。据来谈者说,他与公司草签了合同以后,曾多次去该公司明查暗访,发现该公司由于地处京郊,交通不便,职员中男多女少,男职工找对象困难,担心自己身材矮小、不善交际,今后成家有困难,思来想去,还是想回家乡报效“江东父老”,成家立业。心理咨询师尊重来谈者的个人意愿,并通过与学生处、用人单位反复协商后,妥善处理了此事。杨某愉快地回到家乡一所大型工业企业任计算机室操作员,而且很快就研制出两个管理软件包,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本人和家长对其职业选择也很满意。
[太原心理咨询师点评]这是一例比较复杂的职业咨询案例,来谈者从担心考不上研究生,到不知能从事何种职业;从决定应聘农工商公司到后来决定回家乡求职,可谓一波三折。但有其典型意义,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对自主择业的不适应。没有自主权时,嚷着要自主权,有了自主权时,又不能很好地运用;二是缺乏对自己个性、社会需求的正确认识,在求职时极易产生自傲或自卑感;三是就业准备不足,既包括对就业常识、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的准备不足,也包括对就业信息了解的不全面(本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本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帮助、引导、启发学生正确地分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克服不必要的恐惧感或自卑心理,增强了求职择业的自信心,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个人兴趣、专业特长与祖国利益、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不足之处是应引导、帮助学生在全面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再作决策,不应草率行事。
后一篇:太原心理咨询师浅谈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