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012-03-19 23:05:08)
标签:
杨树明太原场合表现《手机》杂谈 |
从1992年开始,一个杀手出现在山西阳泉马家坪,截至2004年11月24日,神秘凶手一共杀死九人,杀伤三人。最终,警方捕获了犯罪嫌疑人杨树明。当记者采访杨的邻居时,大家一致表示诧异:杨平时怎么看也不像个杀人犯啊!这就是普通人在观察他人行动时常见的误区:一个人要是杀人犯,必须见到任何人都张牙舞爪,横眉立目。要是和蔼可亲,那么在任何场合下对任何人都会和蔼可亲。甚至,有些犯罪嫌疑人被抓后,家属向警方极力质疑道:他平时老实巴交,绝对不是罪犯。
他们都忽视了一点,犯罪场合并不是平时的生活场合。以杨树明案件为例,他一直是在夜间,在野外,杀害单身走路的妇女。这是特殊场合下的特殊行动。如果像我这样的壮汉在夜路上和他擦肩而过,被害的可能性应该为零———他并不劫财,所以不会想向我动手。他也没受过搏斗训练,也不大敢向我动手。当然,犯罪是负面行动,我们可以把这个犯罪规律推而广之为一般的行动规律:特定行动,包括特定的肢体行动和言语行动,只能在特定场合下发生。如果不遇到这个特定场合,一个人能否产生某种行动,就是他自己都不能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特定场合里有特定行动的诱因。
例如:
A.每次我们从超市出来,都会买一些进去之前并不想买,甚至完全不知道它存在的商品。
B.学校里很容易出现学生之间的恋情,因为这是个同龄异性高度集中的地方。无论社会上还是在工作单位里,一个人很难遇到这么多同龄异性。
C.陌生的人们在火车上很容易熟悉起来,在商店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则不容易熟悉,甚至不会彼此接触。因为在火车上,人们面对面坐在狭窄的空间里。 ……
其次,特定场合中才有特定行动的条件。有这么个笑话:一位体育记者宣称,他既赢了世界拳王,又打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然后他告诉大家其中的奥秘:他与拳王下象棋,与象棋冠军打拳!这个笑话说的便是行动的条件问题。剥夺了“拳击”或者“对弈”的条件,这些技能便无法表现。
这类例子还有:
A.十几年前,中国股民集中在深圳和上海两地,因为当时没有异地炒股的条件。
B.大学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远比社会上的科学爱好者更容易出成果,因为他们有科研条件。
C.发达地区的离婚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的离婚率高于农村地区,因为在发达地区,人们经济上独立的条件更强。 …… 在应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分支,叫职业心理学。一个人能不能找到他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是职业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也是典型的“行动—场合匹配”问题。当然,这里的行动限于工作,不包括“八小时以外”的行动。这 里的场合也只是各种职业场合。它是“行动—场合匹配”问题的特例。除了行动诱因和行动条件不同外,造成行动视场合而异的原因,还有人类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就是在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的礼仪表现。儿童都喜欢率性而为,但成年人会教育他,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就是学会让自己的行动与不同场合相匹配的过程。
比如,一位在电视屏幕上永远光彩夺目的主持人,你永远看不到他的睡相。老板在你眼里很威严,你可能想象不出他在妻子面前的温柔体贴。你看到孩子在家里不做家务,就认为他很懒吗?他可能在学校里抢着做卫生呢。精神分析派的霍妮研究过这个问题,起名为“区隔效应”。弗洛伊德只研究了性的压抑。霍妮将“压抑”现象深入地研究下去,推导出了这个概念。对于成年人来说,早已经学会在不同场合表现不同的心理特质,那些不合适该场合的特质就被压抑了。开始是自觉的压抑,后来就成为自发的、无意识的压抑。比如,成年人都知道家庭里闹了矛盾,不应该把情绪带到工作单位。反过来也一样,于是,家庭和工作单位这两个场合之间就形成了“区隔”。再比如,“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是成人社会的游戏法则。这样,不同的人际交往就成了“区隔”。你可以和成年人讲的某些事情,不能随便讲给孩子听。和密友可以讲的事情,不可以讲给陌生人听。
人们通常会忽视他人的“行动—场合匹配”现象,以为某个人在自己面前是什么样,在一切人面前都会是那个样。有的教师向我抱怨说,现在的学生都不爱国,理由是他们在学校里升国旗、奏国歌时表现得很不严肃。每次我都替学生们辩护:表现爱国心的最好场合是涉外事件。大使馆被炸时他们没有示威吗?申奥成功时他们没有游行吗?体育比赛时他们没有为中国队加油吗?没有这些涉外事件,平时天天面对自己的同胞,怎么能表现爱国心呢?
“行动—场合匹配”的理论也使我们明白,为什么从古代的科举开始,古今中外设计的所有考试方法都不可能考查到学生的全面素质。因为“考场”和“试卷”只是特定的场合,只能使某些特定的行动呈现出来。比如书本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解题等等。想通过考试来考查一个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以为是永远办不到的。为什么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定要规定试用期呢?因为他们凭经验就知道,在招聘会见一次面,根本无从考查对方。而在试用期里,招聘对象要经历工作中的各种场合。从他在不同场合里的表现,才能看出他的全面素质。
太原心理咨询师:有的心理学爱好者问我,怎么才能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分析?我回答他们说,你的内心世界不可能单凭“内省”就认识清楚,一定要寻找相应的场合试练自己。内省相对来说简单容易,不需要花费什么力气,更不付什么代价。而在现实生活中试验自己则要流汗水,付代价,忍受痛苦。但如果你不在各种场合下表现自己,你永远也不能知道自己是否勇敢、是否聪明、是否适合某个工作。更有朋友对自己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现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甚至问我,这是不是“精神分裂症”?哪个“我”才是真正的“我”。放心吧,这是正常的行动规律。因为不存在一个抽象的“我”,你总要工作、生活在具体的场合中,每个场合里的“我”都是“我”。
“行动—场合匹配”理论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深入地了解一个人,与其天天在一个场合下看到他,不如换着场合观察他。试想,你在一幢写字楼工作。大厅的保安员你天天都能看到,但这等于你了解他吗?
你并不知道他在其他场合的表现。你天天看到自己的孩子,但你知道他在课堂里是喜欢抢着举手,还是很被动?提到场合,人们会一下子联想到办公楼、学校、影剧院、商场,联想到物质的、静态的场合。其实,最重要的场合就是人,不同的人。一个人面对不同的人,就是面对不同的场合,就会有不同的行动表现。这也就提醒你,当你通过直接接触来观察一个人时,你自己就是他的一个特定的表现场合。他在你面前的表现,恐怕并不等同于他在别人面前的表现。当然,人们并非从未注意过这个规律。相反,不少人都很想知道别人背着自己在做什么。在影片《手机》里,女人们侦查丈夫、男友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是影片的故事主线。在今天悄然出现的私人侦探业里,一个主要业务就是帮助丈夫或者妻子侦查自己的爱人,或者帮助家长侦查孩子的动向。
太原心理咨询可能许多人都想知道,自己死后别人会怎么反应。许多年前笔者看过一篇报导,一个东北青年渔民真的把这个想法付诸实施。他在一次当众潜水游戏时潜游到远处上岸溜走。由于有不少目击者,虽然警方一直找不到尸体,但他的户口被注销,家人也为他举行了葬礼。他终于满足了这个奇特的偷窥欲,代价却是惨重的。世界上偏偏有一些人,彼此永远生活在对方看得见的地方,那就是连体人。2003年7月8日,伊朗连体女青年拉丹·比詹尼和拉蕾·比詹尼牵动着世界人民的心。她们拒绝了医生的劝告,执意要做并无前例的头部分离手术,动机就是为了能过各自独立的生活。她们在实现这个愿望九十分钟后,因为大出血离开人世。两姐妹以最极端的方式提醒着世人,我们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
A.每次我们从超市出来,都会买一些进去之前并不想买,甚至完全不知道它存在的商品。
B.学校里很容易出现学生之间的恋情,因为这是个同龄异性高度集中的地方。无论社会上还是在工作单位里,一个人很难遇到这么多同龄异性。
C.陌生的人们在火车上很容易熟悉起来,在商店或者其他公共场所则不容易熟悉,甚至不会彼此接触。因为在火车上,人们面对面坐在狭窄的空间里。 ……
A.十几年前,中国股民集中在深圳和上海两地,因为当时没有异地炒股的条件。
B.大学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远比社会上的科学爱好者更容易出成果,因为他们有科研条件。
C.发达地区的离婚率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地区的离婚率高于农村地区,因为在发达地区,人们经济上独立的条件更强。 …… 在应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分支,叫职业心理学。一个人能不能找到他适合的工作,用人单位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是职业心理学的主要课题,这也是典型的“行动—场合匹配”问题。当然,这里的行动限于工作,不包括“八小时以外”的行动。这 里的场合也只是各种职业场合。它是“行动—场合匹配”问题的特例。除了行动诱因和行动条件不同外,造成行动视场合而异的原因,还有人类社会的一个游戏规则,就是在不同场合要有不同的礼仪表现。儿童都喜欢率性而为,但成年人会教育他,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他的成长过程,同时也就是学会让自己的行动与不同场合相匹配的过程。
前一篇:“脆弱基因”与错误归因
后一篇:“脆弱基因”与错误归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