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上人人皆阿Q

(2012-03-08 23:45:58)
标签:

鲁迅

中国

阿q精神

《阿q正传》

防卫

杂谈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冬到1922年春。同一时段,精神分析学在西方学术界已经奠定基础,并且开始形成世界影响。鲁迅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弗洛伊德。不过,像几乎所有的文人一样,鲁迅只知道弗氏理论中更为大众化的“性本能”。他如此写到:这位弗氏或许有几文钱,经常可以吃饱饭,于是就去关注性本能了。如果鲁迅对弗氏理论多知道一些,能接触他的自我防御理论,或许就不会去讽刺,而会引为知己。原来,弗老爷子几乎同一时间里,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了“阿Q精神”,那就是防卫机制。
       防卫机制(defensemechanisim)这个概念只有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内才能解释清楚。精神分析把人的内心世界按内容划分为超我、本我、自我三部分。这个自我就是真正的我、主体的我。而超我、本我都具有客体性,是自我应对和处理的对象。同时,自我还要面对更为客观和冷酷的现实世界。在超我、本我和现实世界这三者的重重矛盾中,作为调解人的自我常常力不从心,便在潜意识里形成一系列缓解压力的习惯,这就是“防卫机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这里的自我不是日常用语中的自我,仅指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概念。二是防卫机制只在潜意识里起作用的,不管它有怎样的结果,本身是非理性的,是对现实的回避或者扭曲。防卫机制是弗洛伊德作出的至今仍有价值的发现。经过一代代精神分析学家的发现、归纳和整理,防卫机制理论已经非常丰富。以笔者所见,它们大致可以归为两类。第一类是通过替代性行动转移先前的不良情绪,即一个人由于某事件形成的心理紧张,通过针对另外事件和人的行为发泄出去。两者之间表面上不存在逻辑关系。 “迁怒”便是最常见,最容易辨别的这类防卫机制。早在精神分析学家严谨的考察之前,人们就知道,一个人向某人发脾气,往往是因为他在别处窝了火。
           这个外壳可以相当的薄,这指的是他仍意识到自己在刻意表演一个角色,至少他还意识到自己仍是一个与角色不同的人。但是有时候,这个外壳非常的硬,甚至成为一个盔甲,那时候,他就是那个壳,而忘记了他是一个人。(参考文献8)罗杰斯这段话提醒我们,防卫的最终结果,就是令我们在“壳”中失去本性。防卫机制能够使人获得暂时的平衡,但却以牺牲意念的客观性为代价。一个人有想入非非的权利,法律也不会对此干预。但经常如此下去,客观现实肯定会惩罚他。即使不知道“防卫机制”这个名词,中国人也有相应的认识,并用“阿Q精神”这个词来概括这种认识。的确,“阿Q精神”的核心就是防卫机制,只不过它不是中国人独有的劣根性,是“公平”地属于全人类的。最后提醒一句,中国人,特别是一些中国文人,经常爱说阿Q精神是“中国人的劣根性”。当然,这么说从逻辑上并不算错误。如果天底下每个人都有阿Q精神的话,说中国人也具有,逻辑上肯定正确。只不过,“防卫机制”理论更为精确地告诉我们,世上人人皆阿Q!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