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心理产生的原因
(2012-03-03 01:07:26)
标签:
自我意识
读书无用论
自我评价
心理承受力
分化
杂谈
|
|
首先是自我意识分化的结果。所谓自我意识的分化,就是把自我分成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两个部分。一般说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期望是比较高的,然而,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就很可能出现自我的矛盾。调查表明,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一致性系数比高中生、成年人都低。理想的自我毕竟不同于现实的自我,所以当两者发生矛盾时,一部分学生心理就会动摇,就会不满目前的地位而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觉得自己无能,不能达到理想的自我,或者认为自己将来所处的地位(如教师)不合乎他的自我理想而影响才能的发挥。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等)影响,进而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沮丧、失望心理,
其次是自我评价不当的结果。自我评价是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的一种判断,自我评价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个人在学习、生活奋斗中的信心。大学校园竞争激烈,无论是学业,还是择业或恋爱,挫折与失败总是不期而来。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不如人意甚至打击,有的昂首闯过去了,而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同学则陷于惶恐茫然之中。长久的焦虑抑郁使他们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或有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为自己的无能或缺陷,从而产生强烈的与丧失信心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形成“结果不可控制,未来无法期待”的消极认识,导致情绪失调,陷入沮丧冷淡、抑郁的心理状态。一旦如此,人对往后的学习就会失去信心。最后是认知不合理的结果。
不合理的认知有三个特征:第一,绝对化的要求。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事物有必定发生或必定不发生的信心,如“我爱她,她也应该用同样的爱来回报我。”这类观念不合理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不是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第二,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这种认知对人对己都是不利的,见到别人的缺点就无视其优点的存在,看到生活的阴暗面就忘了普照的阳光。第三,过分焦虑。对事情的可能后果作出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甚至是一种灾难性的预计,如果一个人坚持这样的观念,那他遇到意料之外的打击时便会陷入极度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中去。可见,任何一种形式的不合理认知都是由于逻辑决断上的错误,这种错误会造成思维紊乱,对人对己作出不合理的推断,并用自我贬低和自我责备的手段去解释一切事情,从而导致情绪困扰。困扰得不到解决时,失望、厌倦心理便随之产生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