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人格探析
(2012-01-24 17:15:12)
标签:
特征语言表达教育时机人格同情心杂谈 |
(1)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关系错综复杂,因此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将重点、难点进行改组或简化,做到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以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认知能力强的教师能通过研究和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根据自己的思考,自成清晰的思路和体系,用自己独具一格的方式、方法来讲述教材,做到教有条理,让学生学有成效。
(2)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富有情感的讲述,可起到“以声传情,以音动心”,引起学生强烈共鸣。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八字、四化、四适中”,即清晰、简练、准确、生动,通俗化、形象化、艺术化、戏剧化,语言的声调和速度要注意高、低、快、慢适中。
(3)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一般学生的年龄特征,摸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及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并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4)一定的组织管理才能。要善于组织学生集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恰当地分配集体成员的职责,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优秀的集体不仅是教学的客体,也是教学的主体。它有着强有力的感化、影响和控制功能,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
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教学的成功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认识、感情、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和气质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材料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施穆克的研究表明,当学生认为教师富有同情心时,学生之间更能传递喜爱之情。科根也发现,教师的热情与学生完成的工作量、对学科的兴趣及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均有重要的关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