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爱和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无论哪一种人生如何美好,总还能想象出更美好的人生。有爱而没有知识,或有知识而没有爱,都不能产生美好的人生。在不同时代,人们对美好人生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监禁是阻止犯罪的办法,有人则认为是教育的更佳效果。这种观点,可以通过证据加以判定,有些不同点却不能以这种方式判定。托尔斯泰批判一切战争,另一些人则认为士兵为正义而战是很高尚的。那些赞美士兵的人,认为惩罚罪人是件好事,托尔斯泰则不然。我不能证明我对美好人生的看法是正确的。我的观点是,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爱和知识都是没有止境的。无论哪一种人生如何美好,总还能想象出更美好的人生。有爱而没有知识,或有知识而没有爱,都不能产生美好的人生。在中世纪,农村出现瘟疫时,教士便劝人们在教堂里祈祷。其结果在拥挤的祈祷者中传染更加迅速。这是有爱而没有知识的例子。世界大战便是有知识没有爱的例子,结果造成大规模的死亡。爱和知识都是需要的,爱在某种意义上更为必要。它能引导明智之士去寻求知识,去为他们所爱的人谋取幸福。如果人们没有知识,将会满足于道听途说,而且可能存心为善却适得其反。对于病人,一个高明的医生,要比最忠实的朋友有用,对于大众的健康,医学知识的进步,要比慈善事业更有贡献。如果只有富人才能得益于科学发现,仁慈的成分便是不可或缺的。爱是一个包含多种情感的字。作为一种情感的爱,总是移动于两端之间。一端是纯粹的欢喜,一端是纯粹的仁慈。对于无生物,只会产生欢喜,人们不可能对一幅风景画或一支奏鸣曲有仁慈之心。这种欢喜也许是艺术的来源。通常这种欢喜在儿童中,比在成人中更为强烈,成人惯于以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事物。爱的另一端是纯粹的仁慈。有些人为帮助麻风病患者牺牲他们的生命,在这种情形中,他们所感到的爱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的成分。父母的爱心通常伴随着对孩子容貌的喜欢,当这种成分完全不存在时,父母的爱心依然强烈。将母亲对生病孩子的关心称之为“仁慈”,这会令人奇怪,因为人们习惯于用这个词,描写一种虚伪的淡漠情感。但人们很难找到另外一个词,描述这种希望他人幸福的情感。一切利他主义的情感,似乎都是父母之情的流露,有时也许是它的升华。由于缺少更准确的词,姑且称这种情感为“仁慈”。“同情”这个词能表达出我的一部分意思,却漏掉了我希望纳入的活动成分。最完全的爱是欢喜和美好愿望不可分解的结合。
父母对漂亮且成功的孩子所表现出的快乐,便兼有这两种成分,完美的性爱也是如此。在性爱里,只有当可靠占有时仁慈才会存在,否则妒忌将会破坏它。没有美好愿望的欢喜是残酷的,没有欢喜的美好愿望容易变成冷淡和高傲。一个希望被人爱的人,总是希望其含有两种成分,除非他处于弱者的情况下,如婴儿期和病重之时,在这种情况下,所希望的只是仁慈。人们更加渴望赞美。这是当权者和绝色美人的心态。人们渴望他人美好愿望的程度,是依人们感到自己需要帮助,或面临他人伤害的程度而定的。这称得上是一种生物逻辑,但对人生却不适用,目的在于脱离孤独感和“被理解”,这是同情的问题,不只是仁慈的问题。对人们有善心的人,不仅应当希望人们好,也希望知道人们为什么幸福。在理想的世界里,每一个有感觉的生物都会有爱,这种爱是欢喜、仁慈和理解的混合物。这并不是说,在现实世界里,人们应当对所遇到的每一个有感觉的生物都怀有这样的情感。有许多生物是人们无法欢喜的,它们是令人厌恶的。如果人们扭曲天性,企图从它们身上看到美,就会削弱人们发现美的感受。仁慈之心容易扩大,但也有它的限度。如果一个男人想娶一个女人,其他男人也想娶她,这就是竞争的正当范围。他对情敌的感情不能是仁慈的。
在人世间美好的人生中,人们必须把动物的活力和本能视为某种基础,否则,人生将是无趣的。欢喜的成分是最完美的爱的组成部分。在这个世界里,欢喜是有选择性的,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有情感。当欢喜与仁慈之间产生冲突时,应采用折衷的办法,而不应放弃某一方。本能有它的权利,如果人们扭曲了本能,它会采取巧妙的方式进行报复。在追求美好的人生时,应该思考可能性。知识是美好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是指道德的知识,而是指科学的知识和特定的知识。如果人们希望达到某一目的,知识可以给人们指出方法,这种知识也许能够转化为道德的知识。一切道德准则,必须经受检验,看它们是否能实现人们的目的。人们希望的东西,有些是他人要求人们希望的东西。通常是权威人士——父母、教师、警察和法官。如果你对我说“应该做某某事”,你这句话的动力在于我对得到你的赞赏的欲望——伴随你的赞赏或不赞赏而来的,可能还有奖励或惩罚。一切行为都源于欲望,道德的概念并不重要,除非它能影响欲望。道德的概念完全取决于对赞赏的渴望和对不赞赏的恐惧。这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如果人们希望实现社会目的,自然要把这股力量争取过来。我希望看到,人们能赞赏那种很能会实现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目的的行为,而不去赞赏相反的行为。理论上的多余道德很多。假如你的孩子生了病,爱使你希望治好孩子的病,科学会告诉你如何达到这个目的。这里并不存在道德理论的阶段来论证。这适用于一切行为,无论是好是坏。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人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除非通过一种奖罚制度来改变他们,比如社会的称赞和指责。因此,道德家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制定这套奖罚制度。我认为,立法机关缺乏良好的愿望,因为它的愿望与部分社会愿望相冲突。离开人类的欲望,便没有道德的标准。现在人们可以准确地解释美好人生的意义了。当我说美好的人生是由受知识引导的爱构成时,我的欲望是去过这种生活,并希望他人也过这种生活。这句话的逻辑含义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比在一个缺少爱或知识的社会里,能拥有更好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