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
(2011-11-16 23:20:51)
标签:
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
失败乃成功之母
人类
心理承受力
杂谈
|
|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感”以及对于“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他说,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我们希望加以改进的,人类欲求的这种改进是无止境的,因为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所以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的制约,也许这就是人类自卑的最终根源。当然,从哲学角度对人类整体状况分析,人类产生自卑是无条件的,不过,对于具体的个人,自卑的形成则是有条件的。
从环境角度看,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往往与外部环境对他的态度和评价紧密相关。这点早已为心理学理论所证实。例如某人的书法很不错,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触到的书法家和书法鉴赏家都一致对他的作品给予否定性评价,那就极有可能导致他对自己书法能力的怀疑,从而产生自卑。
从主体角度来看,自卑的形成虽与环境因素有关,但其最终形成还受到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及生活经历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其童年经历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童年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流逝而逐渐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仍将顽固地保存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力,所以童年经历不顺利的人更易产生自卑。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孩提时,总觉得父母都比我们大,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仰赖父母;另一方面,父母也会强化这种感觉,令我们不知不觉地产生了“我们是弱小的”这种感觉,从而产生了自卑。
成功者能克服自卑、超越自卑,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善于运用调控方法提高心理承受力,使之在心理上阻断消极因素的交互作用。
爱迪生在火车上被那位心毒如蛇、力大如牛的车长粗暴地打聋耳朵后,经常对人说:“我真感激那位先生,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是他让我清净了下来,不必堵着耳朵去搞实验了。”
所以,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具有迎接失败的心理准备。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以乐观和坚韧的态度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若每次失败之后都能有所“领悟”,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自卑为自信。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