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心理咨询故事:到底害怕的是谁

(2011-08-13 00:32:52)
标签:

文化

太原

小刘

心理咨询师

幼年

太原心理咨询

太原圆成心理

杂谈

     仔细感受全身每一组肌肉群的放松状态。感觉非常安详、平静、温暖、愉快。慢慢从1数到30。慢慢地睁开眼睛,感到愉快、平静、精神焕发。
      意点:肌肉由紧张到放松时保持适当的节奏,并与自己的呼吸相协调;基本上按照吸气时紧张、呼气时放松的原则,不必刻意憋气;每一组肌肉的练习之间应有一个短暂的停顿;刚开始可能难以使肌肉达到深度放松,需要持之以恒、反复练习,才能见成效;一般可以每天练习1~2次,每次大约15分钟。(张海燕)到底害怕的是谁小刘是本校某专业大二年级的学生。两天前,小刘打电话预约了此次面谈。今天,他如约而至。小刘身材不高,皮肤白皙,衣着整齐,举止稳重,头发也梳理得很整齐。他应该是一个比较细致的人,这是心理咨询师对小刘的第一印象。谈话先从令小刘非常苦恼的恐惧开始。小刘的语调缓慢而且经常有停顿,叙述自己的苦恼很特别,甚至自己都没法理解,那就是在现任的女辅导员面前很容易情绪紧张和不安,而且无法控制。这位辅导员今年刚接手小刘所在的班级,由于小刘是班长,因此经常要和她接触。刚和她接触的时候,小刘的感觉是拘谨不安、表情不自然;过了两个月以后,小刘在和辅导员说话的时候,甚至在想起辅导员的时候,内心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成了小刘挥之不去的噩梦。“我对这位辅导员没有什么成见,在工作上也没有分歧,可是莫名其妙的不安就是没法去除。”小刘说。 “你怕对方什么呢?”心理咨询师直截了当地问小刘。 “我也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怕什么,如果能明白怕什么就好了。”小刘苦笑着说。“你除了怕这位女辅导员,对其他的人,或者其他的异性,也有类似的感觉吗?”小刘沉思片刻说:“没有,因为自己工作认真,所以一直被同学们推选为班长。
      周围的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评价都很好。和其他的女同学在一起时,没有过相似的不安感。”“你从何时开始有那种感觉的?” “第一次见到她时就有点了,但是没有那么严重,只是隐隐约约的。”小刘答道。“说说你第一次见到辅导员的感觉吧。”“当时是在教师办公室里见面的。她身材很高大,有一米七。体格很健硕,据说以前是运动员,长得相貌一般。” “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心理咨询师问 “好像是有种被压迫的感觉,胸口有点闷闷的。”小刘微微皱着眉说。 “后来在工作中,你觉得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心理咨询师问。 “她的脾气比较直爽,说话不太留情面,做事比较急,有时容易急躁发火。” “你们相处得如何?”“还好,她交办的工作我都做好了。”“她有没有冲你发过脾气?” “没有,不过我见过一次。”“什么时候?” “上个月,我看见她在办公室批评其他班的班干部违反纪律在寝室喝酒。” “当时你什么感觉?”“她那时显得很凶。”“看得出来,辅导员发脾气的样子使你非常地不愉快,是吗?” “嗯。”小刘嗫嚅地说了一个字。“看见她发脾气以后,你的不安是不是有了变化?” 小刘考虑了一会儿,说:“嗯,那种感觉好像是加强了。之前是紧张拘束,那件事以后就开始觉得非常不安,有时会觉得莫名其妙地害怕。” “如果其他人这样对你发脾气,你是不是也同样不愉快,或者从此就害怕对方呢?”心理咨询师问。小刘承认别人这样做或许也会影响自己的心情,但不至于出现这种持久的内心不安。 “你再认真地想一想,她的这种表现使你联想到什么人或什么事吗?”心理咨询师语调轻柔地询问。
       小刘沉默了一会,才慢吞吞地说:“每当她发脾气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因为小时候母亲经常也这样对待我们。”接着,在心理咨询师的引导下,小刘慢慢地开始叙述他的故事: “我出生在华中地区一个小城镇的普通居民家庭。我是长子,下有一个弟弟。父母都在附近的工厂上班。父母虽说文化程度不高,但都是吃苦耐劳的人,因此家庭经济情况还算可以。母亲更是全家人的主心骨,为人精明能干,性格直爽。 “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艰辛,母亲很少有笑容面对我们。父母都崇尚教子严厉后才能有出息的古训,并把这种信念一丝不苟地贯彻在对我们的教育中。在我们心目中,母亲是最可敬、最可畏的人。
      母亲对我们极少有温柔的一面,我从来没有听过她表扬我的话。母亲说话的声音很洪亮,每当她的声音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差不多就是我和弟弟挨骂挨打的时候了。作为家中的长子,我领受的巴掌最多,尽管我很多时候搞不清楚自己错在哪里。后来我上学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是即使我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也不能换得母亲的表扬,最多只是点点头,就算是莫大的鼓励了。学业上我力图做得好些、再好些,仅仅是为了避免惩罚而已。那时,我还很小,说不清心中是啥滋味。只是在家终日内。苦闷,惟恐听到母亲的叫喊声,那声音会令我战栗很久。
       我曾经发誓长大后远离母亲,逃出那个可怕的家庭。后来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就离开了家……” 听完了小刘的故事,问题发生的原因也就随之显露出来。原来他恐惧女辅导员的种种表现,是由当年畏惧母亲演变而来的,是幼年记忆中特定的恐惧对象被压抑后在特定条件下的再现和泛化。 “当我对母亲不那么恐惧时,我发现自己开始畏惧那些与母亲脾气相似的女人了。我很不喜欢身材高大、性情爽直、说话声音响亮的女人,甚至不敢正视她们。我知道没有必要怕她们,但就是克制不住这种感觉……” 后来,心理咨询师着重和小刘分析了如今对于辅导员的恐惧感来源于幼年时的创伤经历。辅导员因为与母亲的某些特点相似,无意间成为其身份的替代者,惧怕辅导员则是早年惧怕母亲心态的再现。在双方的努力下,小刘最终能够将两者区别开来,不再混淆对母亲和对女辅导员的两种感受。最后,心理咨询师利用“空椅子”和“心理剧”的技术,让小刘自己扮演母亲和他自己。通过对话,帮助小刘重新体验和接受幼儿期曾有的负面情绪的真实性,然后站在成人的角度去整合和重新评价,去尝试理解母亲而不是像小孩子那样单纯地害怕母亲。最终帮助小刘改变对母亲的体验和认知,修正畏惧情绪,进而使之不再泛化到其他人的身上。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师点评:古话说“润物细无声”,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儿女们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早年生活中所发生过的事情,保留在头脑中的虽然未必清晰、明确,但却是深刻、难以忘怀的。某些不愉快的体验或者创伤经验,会悄悄地被种植在心里并保存下来。这些残存的东西有可能在其日后的成长过程中,被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唤醒,小刘的症状正是这种伤痕的再现。小贴士:幼年的生活经验对个性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幼年记忆留在心中的伤痕在一定条件下会被“唤醒”:在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重新审视、整合幼年时的经历,可以解除“心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