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心理咨询师解读个体拓扑学
(2011-08-03 00:31:26)
把个体描述为生活空间的一个联通的、未分化的区域或点,实际上,个体不是完全同质的统一体,而是高度分化的物体。心理学必须在描述个体的区域内区分组分,指出两个事实就能在数学上证明这点。我们知道,行为依赖于环境状态和个体状态:B=f(PE)。在这个等式中,P和E不是独立的变量。环境的结构和环境内的力丛随着愿望和需要,或一般来说,随个体的状态而变化。根据某一需要的状态(例如,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程度),有可能详细确定环de境内某些事实的从属(例如,域力的减小、化合价的变化)。因此,心理学名著26种某一需要的变化,例如这种需要的充分满足,显然不会在同样程度和同样的方向上,改变所有的需要。这就必须在个体之内区分众多不同的区域,它们的状态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独立的。从动力的观点来说,若人的整体可以移动于其内,或者可以接近或避开的一切区域都可看作是环境。
描述心理个体所用的数学概念同描述环境所用的数学概念是一样的。然而,确定个体结构和确定环境结构,二者的性质不同。因为从心理学上看,一般不能把个体自身考虑为介体,而在这个介体内,物体从一个组分区域到另一个组分区域进行位移。为了确定各体内组分区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区域对另一个区域的“动力从属程度”。人的内部组织的陈述,因为以动的关系为依据,所以用相当于最高程度的动的统一性区域作为推论的元素。这些区域的部分密切相关,每一部分的变化都可以引起其他部分的变化。
因而,个体内部的区域的拓扑学及动力学的决定因素,比环境组织的决定更为间接和抽象;这或许是因为人的拓扑学不是以移动,而是以动力的交互依存为要点的。如果要讨论人的部分位置,便要谈及区域;若要谈及这些区域的状态,便可谈及系统,尤其在讨论张力状态的时候。张力是一种状态。严格来说,人们只能够确定张力的差异;张力的一种差异趋向于张力的平衡而产生张力的变化。
张力因此是一个区域的一种状态相对于另一个区域的状态,它涉及区域边界处的某些势力。很多各种类型的实验均已表明,环境的某些属性,尤其是目标的存在或位移的趋势和个体的张力相关。进行了一种位移,或者达到一种目标,张力便可解除。实验也进一步证明,虽然这种变化有时涉及整个个体,但各种需求的满足或不被满足,或多或少有其独立性。人的内部区域可以区分为中心层(C)和边缘层(P)。一个心理过程是属于中心层还是边缘层,具有重要的意义。登博(T.Dem-1 44bo)对于愤怒的实验研究表明了这种因素对于情绪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个体的边缘层受到影响,愤怒的表现易于发生,那么愤怒的爆拓扑心理学原理发较为表面。如果中心层受到影响,情感的公开爆发则较少发生。
当边缘层的事件受到影响时,表情通常较快发生,个体只是在特殊勒 温情况下才讲到自己的心事。然而,个体内部区域的边缘层或中心层,以及其可以接触的程度和表示的难易,都没有完全固定的关系。这个关系由个体当时的状态和情境而定。就个体的分化程度,儿童和成人最重要的动力差异便是儿童分化为组分区域的程度较低。心理环境的成长和儿童个体的成长,不意味着大小的数量的增加,同时这种成长本质上是分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综合过程。假如把邻近区域中动力隔离程度相等的区域看作基本的单元,那么整个个体的动力统一程度便可视为分化程度的一个标准。研究一个全区域的动力统一如何依赖于它的组织,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既困难又重要的工作。
下面的话包含有一个基本原则:一个全区域的统一的程度不仅有赖于它的部分交互的关系,而且有赖于全区域对于它的环境的关系。个体结构在长时期中通常相对不变。然而,巨大的环境变化,恋爱、“皈依”或一些重大事件,能够带来结构的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人格组织问题对于发展心理学有着特殊的影响,因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人格组织结构都是个体发展的产物。整个个体的分化、各部分区域的联系、相对的分化及机能,都在个体发展期中经历着特殊的变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