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治疗仅仅是心理分析的副产品

(2011-06-05 00:59:09)

    拉康作为一名精神病医生出身的精神分析学家,甚至偏激地认为“治疗仅是精神分析的副产品”。尽管在法国医疗界长期以来对精神分析治疗持抵制态度,但他却并未抛弃精神分析的治疗功能,而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这副“中合剂”,对弗洛伊德的治疗理论和技术进行了独特的改造,创造了既保持古典精神分析的原汁原味,又增添了拉康派新口味的新型的治疗理论和方法。
      一、治疗的本质与目标———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的潜意识欲望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分析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剥露被置换的东西,并使之得到某种解决。原有的被置换的东西可以或予接受,或予谴责”。分析的实质就在于“揭露叙述的个人特点和独特性,在于对病人的每句话和他的主观逻辑进行精密分析”(王小章等,1998,第246页)。
       拉康于1953年开创的精神分析的新方向,依然把病人的言语和话语作为基本的组成成分。他认为,无论是分析治疗的过程还是治疗的结果,都依赖于语言和言语,精神分析过程就是对语言的直接分析过程,治疗的目标就是揭示病人话语中流露出的潜意识欲望。因此,精神分析治疗可以说就是一种话语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分析者所能掌握的唯一材料就是病人的言语,是他对自己的梦境或自由联想所作的口头描述。但是,病人的言语是在想象的层面上展开的,病人总在虚构自己的历史,在他的话
      他者的语言语中,他把自己描述为另一个人,似乎他希望看到自己,或者说他希望被看到。因此,拉康派的分析者就在真实性的这唯一的媒介上操作:分析过程中的病人的话语。病人的叙述有时令人不知所云,有时则是对医生的奉承话。拉康称此为无内容的且不可信的空体言语,这时不是主体在说话,而是主体被话说着,主体与他的言语产生了分离。“不是人说话,而是话说人”,这是结构主义的一个箴言。他们从语言这一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入手,消解着人的主体性。空体言语处于想象界,阻塞实体言语的可能性。分析者的作用就是促使空体言语转变为实体言语。拉康说:“精神分析学家比任何人都清楚,关键的问题是去理解病人话语中带有能指术语的部分……因此这一部分是很有用的一类标点符号,它将其意义赋予了主体的话语。”(褚孝泉译,2001)当主体的话语获得了意义,不再是漂浮的能指时,主体的言语就转而成为实体言语,这意味着他不再像谈论一个客体一样谈论自己。拉康写道:“在开始分析时,主体并不对你谈论他自己,或者说对你不谈论他自己。当他对你谈论他自己时,分析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治疗能否有效的标准,是病人能否使空体言语转变为有真实内容的实体言语,是是否表达出了真正的潜意识欲望,而远非自我心理学家所谓的使病人认同分析者的自我,帮助病人适应环境或者向环境挑战。因为分析者的存在,使得精神分析成为分析者与被分析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对话或分析性会谈中,分析者和被分析者之间唯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被分析者的言语。而被分析者这一主体的真实性也在他的言语中流露出来,并在处于“另一个场所”、另一个水平上的他者(即潜意识)处被重新发现。在分析性会谈中,这个他者既是被分析者的潜意识,也是分析者。按照拉康的观点,分析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被分析者送回语言或象征的秩序,把被分析者的言语以逆反的形式返回给他本人。这就是我们在潜意识论中所说的,分析者提供给患者的是患者自己的潜意识。第三节治疗仅仅是心理分析的副产品
       分析者是缄默的听众———一面中性的镜子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分析者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和患者即被分析者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传统的精神分析者的观点是,分析者应遵守三条原则:中立性、被动性和隐身性。在分析治疗过程中,分析者首先不应把自己的观点、意见、情感与言行等强加于病人,而应保持一种冷静与中立的客观态度;其次是切忌对病人进行主动的暗示;最后是要求与病人保持一定距离,切忌治疗之外的接触和过分亲密。拉康派的精神分析者不仅坚守这三条原则,而且将之发展到顶峰,让分析者做一个冷漠的缄默者,或一面中性的镜子。拉康坚决反对自我心理学的治疗观,尤其反对以患者认同分析者为治疗目的。他认为,如果精神分析学家成为被分析者模型,他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精神分析学家就他自身来说什么也不是。他的作用居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表达某种绝对超越他之上的事物。他的真正的位置就是倾听者的位置。他是这样一个人,被分析者通过他向他人讲述自身,以使分析者认识他的真实的信息,同时从它所隐藏的地方,即话语的暗示处被译解出来。分析者作为翻译家的能力是由潜意识中的语言学结构赋予他的。正是由于精神分析学家参与世界和文化,他才具有了翻译者的角色。……治疗的力量就是言语秩序的力量。”(褚孝泉译,2001)这一文本赋予拉康派分析者以三种角色:他者、听众、翻译家。相对于被分析者而言,分析者是真实性的第三个证人,是良心的保证者,是被分析者潜意识的发现者。在分析者的这三种角色之上,拉康又给他增加了另外一种角色:缄默者(或桥牌游戏中的“明家”)。拉康认为,被分析者即病人总把分析者设想为一个知情的主体,似乎这个主体能为他解出他的精神之谜和欲望之谜。而实际上,分析者也是一无所知,他唯一可凭借的材料就是病人的言语,分析者只能是一个静静的听众
        结构心理分析———他者的语言因此,分析者应设法打破病人和分析者之间这种想象的一对一的关系,在这对关系中引进第三个成分即语言的成分。为此,分析者应做一面中性的镜子,保持着冷漠的中性态度:板着面孔,嘴唇紧闭,时不时严肃地瞥一眼病人,或者透过镜片空洞地盯着某一处。这种态度使得病人与分析者之间似乎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屏障,拉康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效果。他说:“我保持沉默。人人都知道,我这样做首先让说话的人感到大受挫折,其次也让我自己感到大受挫折。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有求于我。实际上,他要求我去回答他。但是他也很清楚,我能给他的只是一套空话而已。而这些空话他可以从他所喜欢的任何一个人那里听到。即使我说一套好话,我也不敢肯定他会感激我,何况我也会说一些难听的话了。他的要求是不及物的,其要求不带任何对象。他当前的要求与他的治疗,与他把自己的情况揭示出来及与把他带入精神分析没有任何联系。”(褚孝泉译,2001)拉康派的分析者以沉默做武器,摆出一幅冷然的、毫无表情的面孔,不发一言,借以增强自信心。相反,这种态度却激起了病人的冲动和紧张,他试图推动这堵沉默的墙壁,试图以滔滔不绝的话语对分析者的冷漠与惰性提出挑战。分析者越沉默,病人则越发激动,最终,他失去对自己的言语的控制力量,在言语中将自己逐渐暴露出来。这便是分析者保持沉默的目的,病人的言语最易泄露他的最内在的存在———潜意识的欲望。在拉康派分析治疗的过程中,分析者以沉默的方式,拒绝对病人的需求作出反应。这种需求挫折会激起主体(病人)从他需求的一个能指退至另一个能指,通过这种倒退,达到主体的原始欲望的第一个潜意识能指。对此麦考比解释说,分析者拒绝同病人建立任何正常的接触,拒绝对病人的需求作出反应,就是为了避免陷入病人的想象的精神秩序(病人在想象的秩序中,自我与他人不分),如此一来可以使病人把分析者看做一个大写的他者,并以他者为中心,把自己所经历的原始压抑的时刻,重新组织起来.
      拉康一方面强调分析者应做一个静默的听众,同时也强调他应做一个聪明的听众,能够听出病人话语背后的潜意识文本,并对之加以恰当的解释。这两种表面上看似相悖的主张,在拉康的理论中却有着实质性的联系。在拉康看来,分析者之所以要做一个静默者,是为了抗拒病人想象的认同,为了阻挠病人的需求满足。这种沉默正是为了后来的解释,因此分析者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