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治疗师与咨客之间的精神互动现象

(2011-05-23 00:41:56)
标签:

心理咨询师

咨客

领悟

杂谈

在分析性治疗情景中,咨客的部分变化是由于两个人的精神世界在此相遇,相互影响而引起 的。这提示,在技术操作层面上讨论病人的变化,如果把治疗师本人隐藏起来,那是不真实 的。此外我们发现,在治疗领悟能力强、移情性阻抗较隐蔽的神经症者时,经治疗师和咨客 的努力,双方较容易进入一种“不断发生新变化”的精神互动状态,或咨客与治疗师共舞的 状态。
       如从咨客一方看,就是他进入了一种“自动性表现状态”。这种状态是病人不断打开 自己,去除防御和应对,显现新的经历、愿望、痛苦、思想,并最终感受到自己本性 的 整合过程。这里描述的不是内容层面,而是“互动”的现象学或行为表现。我们使用“精神 互动”一词,是认为它比“关系互动或心理相互作用”更具概括性,较之“自由联想或积极 关注”情景,更强调双方的整体卷入现象。中国传统文化中把精神定义为“精、气、神”, 强 调的是整体。这个含义比较符合分析性治疗中咨客和治疗师整体相互影响的现实。咨客的一 系列变化正是互动过程的综合因素引起的。
   以前我们常被弗洛伊德关于心理现象的动力性、结构性理论所诱惑,往往脑子里想着理论去 “研究”咨客。现在知道,不宜将弗洛伊德式的研究心理结构的习惯当作治疗目的,而应把 时间和精力用来构成一种微妙的过程,帮助病人在自动表现自己时达到去防御或去应对。就 是说,分析性治疗的要点是通过人际互动去除“压抑”本身或激活、松解原有的结构,而不 是象考古一样发现被压着的“东西”(情结或需要)。
       比如,经常听见某些治疗师对病人“挖 掘”一段时间后得出结论“你的问题是因为早年与母亲关系不良,客体关系丧失,失去了爱 造成不安全感”。这个结论的确是对致病条件的领悟,但这并不一定是促进变化的关键,因 为如以查找病因为主要治疗方向,就容易忽视“互动过程”的操作技巧。德国家庭治疗师F .B.Simon也指出,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了解症状的成因非常重要,但对于治疗师 而言却并非如此。如果从因果论的角度痴迷于解剖病人的心理机制来达成治疗目的,就可能 产生过度理智化现象,从而妨碍心理内部的重新整合。神经症者正是过分强调意识水平的整 体趋同,追求一种完成、一种纯净的理性的物化,从而使他们在现实中丧失了活生生的、自 动性的、饶有趣味地探索和品味快乐的心态。强调互动的另一层意义是:认为防御造成的虚 假 自我是暂时的,而人的本性是永久的。在进入自动性表现状态时,咨客自然会陆续感受到自 己精神世界的广阔性和本来的特征,产生自我肯定的感觉。心理治疗只有在顺应人的本性基 础上促进其社会化,才产生建设性结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