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讨论婚姻的时候,不能无视爱情。循着潘允康的介绍,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西方罗曼蒂克式的爱情。
13世纪,英国皇宫中的贵族们开始给爱情定义,提出了许多表示爱情的条陈规范,比如说他们认为爱情取得需要五个条件:第一,漂亮的身材;第二,要有口才能把对方说服;第三,崇高的性格;第四,要有财富;第五,要慷慨大方。并认为爱情的建立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第一,双方产生一种希望;第二,亲吻授予;第三,欢享拥抱;第四,以身相欢。他们还提出了一些判断爱情的标准,比如你一看见对方心里就怦怦跳说明你有了爱情,爱上了对方。再比如,新爱驱旧爱等等。(潘允康,2002)埃什尔曼指出,很明显,感情是主观的。问题在于,这种主观的感情达到怎样的程度才是真正存在的?因此,所谓的初恋或者狂热的爱,仅仅是表面的、肤浅的,并不能据此建立亲密的关系。有关描述如罗曼蒂克的爱、夫妻之爱、精神恋爱以及性爱,已经被用于
103确定不同形式的爱或爱的状况。
无论如何,试图认识什么是爱,测量怎样才是真正的爱,以及分析爱的强度(intensityoflove),已经成为几个世纪以来的基本难题,并且时至今天仍争论不休。现在来讲述我们的对于爱情的观点。为了陈述方便,我们必须使用例子。不然的话,使用过多的“主体”、“异性主体”之类的语言,显得乏味而令人厌倦。现在有一个女孩欣晴,显然,她对于任何一个男性(包括小李),同时存在着两种作用力:吸引力和排斥力。前者体现为欣晴的主观的婚姻资源(参见本章第五节),后者为其主观的负资源。当欣晴对某个男性(如小李)的排斥力占据主导地位时,小李倾向于远离欣晴。这没有进一步的研究意义。而当欣晴对小李的吸引力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当吸引力达到某一阈值时,我们便说,小李对欣晴产生了爱情。如果假设吸引力的变化速度是一常量,那么,爱情从数学上便被描述为一个抛物线。在下图中,P-1表示主体-1对于主体1的吸引力,t表示时间。从某一起点t0开始上升,在时刻t1到达阈值Pv,这时候爱情发生。然后继续上升,在时刻t2抵达峰值Pmax。
此后,吸引力便开始下降,当在时刻t3经过第二个阈值Pv,爱情便消失了。这个阈值Pv,是表示爱情发生的最低吸引力指标,我们暂时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它。可以相信,它的数值,大于在两人关系中发生吸引作用的婚姻资源,但小于1(其为婚姻资源的理论最大值)。两个阈值之间的距离t3-t1,为爱情周期,在这一区间爱情是存在的。当阈值一定的情况下,爱情曲线越陡峭,爱情周期则越短;反之,爱情曲线越平缓,爱情周期越长。可是,如果爱情周期足够长,那么,爱情曲线就接近一条直线了。问题是,这还叫爱情吗?如果人们认可小说或影视媒体中所表现的大喜大悲爱情的话(此时爱情曲线较为陡峭),那么可以肯定,爱情是短命的。
另外,由于欣晴对小李的吸引力的实质是欣晴(在小李那里)的二次主观婚姻资源,它由三个因素构成:(1)欣晴的婚姻资源;(2)欣晴的表现系数;(3)小李对欣晴的婚姻资源的反射系数。在一个较短时期内,可以认为欣晴的婚姻资源不变化,即是个常量;甚至,其表现系数也接近是一个常量。因此,小李的反射系数,则构成了(欣晴对小李的)吸引力变化—
—爱情从中发生——的核心因素。
反射系数是什么?一种主观的认知或者态度。由此可见,所谓爱情,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爱情的基础是婚姻资源。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个人能够被别人爱上是由于其自身的婚姻资源。(2)爱情,从本质上说是主体对某异性的婚姻资源的超常的主观反应。这种反应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对方的婚姻资源进行了人为的放大,脱离了对方的婚姻资源实际。需要补充两点:其一,爱情是具有方向性的。对于二元主体1和-1,所谓主体1对主
104体-1产生了爱情,是指来自主体-1(对主体1)的吸引力达到或超过了阈值;而主体-1对主体1产生了爱情,则表示来自主体1(对主体-1)的吸引力达到或超过了阈值。如果上述只有一个发生,成为单项爱情,如果两个同时发生(或至少在某一时刻是重合的),则称为双向爱情。其二,有人可能认为爱情不是一条抛物线,而是一条波浪起伏的曲线。这可能更接近实际。但我们认为,用抛物线大体可以反映爱情的基本特征。
本文来源: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