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认为心理咨询是最后的稻草,心理咨询在我们这一社会上兴起和发展已有十来个年头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工作者,我很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知道孩子如果在情绪、行为乃至身体等方面出现问题有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家长们会将孩子领进心理咨询室求询。但是,令许多心理咨询师感到头痛的是,在孩子的咨询个案中,有相当比例的属于“疑难杂症”。这些“疑难杂症”发展到这一步经历了许多时间,那么,为什么家长不能早点送孩子来呢?
原因之一是家长的疏忽和盲点。我有一段时间一连接待了好几个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他们原先都是成绩不错的学生,但最终却因为承受不了愈来愈大的学习压力,或出现精神上的障碍,或出现行为上的逃避,不能或不肯继续上学。其中有个女孩子在重点中学读高三,再过半年就要毕业了,但就在这时由于一次考试失误,成绩落后,便无法承受挫折,害怕面对现实。在心理咨询时,这个女学生告诉我,她从初三起就有害怕考试的现象,遇到比较重要的考试,她会十分紧张焦虑,还常常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哭。但由于基础挺好,成绩一直不落人后,父母也未知情。长期的压力和自身不佳的心理素质使这个女孩的精神之弦绷得愈来愈紧,终于这一次小小的挫折令这根弦绷断了。绷断了要再结上,是不容易的;要接得像没断过一样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我们的家长不能早点发现弦紧之兆,早有所对策呢?为什么在短短数十分钟的询谈中孩子能对一个陌生人讲出心事,而最亲的父母却会久久蒙在鼓里呢?当我向这位女孩的父母转述女孩的心事时,她的母亲却一脸惊讶:“她从来没对我们说过,我们一直不知道。”我想,家长一定是只顾女儿成绩单上的漂亮成绩了,而忽视了除成绩之外,孩子还有思想、有情感、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心理活动。原因之二是家长的教养失误。许多家长在求询时会说“我们当时如何如何”,但是要知道,如今的社会与和20年前的社会是有巨大差异的。
过去的方法再管用,放在今天也未必有效。很多孩子,尤其是有行为问题的孩子,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按自己的老方法老手段去应对,而没想过什么才是适应现在孩子身心特点的方法、什么才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什么又是所有方法中最好的方法。有的家长请我做他们的家庭教育心理顾问,有问题便向我咨询如何恰当处理、应该注意哪些地方。他们说:“现在的社会变化快,现在的孩子心理复杂,听听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有好处。”只是有这样一份意识、有这样一份细心的家长实在是太少了。相当数量的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却不愿受精神关怀之累,不愿学心理照料之法。仅仅简单地认为照顾好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生活就是好家长了。一些孩子在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之下,性情变坏。而家长打骂欺哄、软硬兼施,待到千方百计都无效时,才想到心理咨询。但心理咨询师并不是神仙,并不能包治百病。“打骂欺哄”用得得法都是妙方;若运用不当,非但无效,而且还会妨碍以后该方法的运用效果,给心理咨询师出难题。所以,我认为,家长知道通过心理咨询帮助自己和孩子解决问题固然可喜,若家长不把心理咨询当作万般无奈下的最后的稻草,而是尽早发现问题尽快求得心理专家的帮助,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获助得救的孩子一定会更多。
老师认为心理咨询是“新助手”还是
“新球门” ,在求询的学生中,有不少是老师介绍来的。有位刚工作不久的老师给我来信咨询班上一位后进学生的情绪问题和一位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状况,其对学生的关注之心让人钦佩。我们也很高兴看到心理咨询成了广大教师的新助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检测学生情况,发现学生问题,提供解决之道。但是,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心理咨询成了少数教师的“球门”:学生有了问题,不是先检讨自身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足和错误,反而或怪学生或怨家长,最后让家长领着孩子来心理咨询了事,好像自己丝毫没有什么责任,只要将“皮球”踢给心理咨询师就行了。比如,有些老师不费心思帮助后进学生提高学习成绩,而是简单地招来家长,让家长领孩子去心理咨询、测智商或看“多动症”门诊。有的老师得到咨询反馈信息,是自己工作尚未细致到位,非但不予改进,反而认定孩子无药可救,极个别的甚至暗示家长若要自己的孩子得到关照,就必须对老师有所“意思”。在孩子咨询中,心理咨询师提供的往往仅是情绪疏导和对策建议,其实施必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试问:简单几次心理咨询的效果能比得上长年累月的学校或家庭教育吗?
所以,我们心理咨询工作者衷心希望,心理咨询能成为教师们(或家长们)的有力助手,而不是逃避责任的方法。
本文选自: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