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怪事,虽然称不上是心理暗示或一亡理迷信的受害者,但是,却由于性格心理,环境等等的因素遇到突发事件
(或偶尔事件)时,一下子变得过度敏感,作型自缚,自寻烦恼的。一位朋友向我谈了这样一件实事,他的一位邻居姓邱,夷一位大学教师,出事那年47岁,大约也正属于近来人们才硇讨论的男人更年期吧,总之,是属多事之秋。邱先生为人一蠢谨小慎微,做事一丝不苟,与同事也是和睦相处,曾数次被词为先进教育工作者,近日还有传闻,他将被提拔为系主任。不料正在此时,“灾难”却突然降临。某个星期天,邱老先生外出办事乘公共汽车。由于人多,他的一只手没有握紧汽车横杆,从一位女青年的乳房上擦过。女青年顿时喝道:
“不要脸,流氓!”这一声吆喝,招来全车乘客的目光,女青年的男友还要拔拳相揍。邱老先生顿时面红耳赤,无地自容。只好连喊对不起。回到家后,心头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从此闷闷不乐,精神恍惚。在妻子的一再劝慰下,邱老先生利用休假悄悄去医院求医,在嘈杂的诊室里,待他叙述完“病史”之后,忽然发现同教研室的一位老师也在旁边候诊,毫无疑问,他的“隐私”彻底暴露了。那位老师肯定听到了,而且肯定会告诉别人,先生眼前一片漆黑,从此,更加惶惶不可终日,后来竟罹患了熳性结肠炎”。当然,这只是看得见的肌体性疾病,那种看不见的更加痛苦,那更加难治的心理疾病就无法描述。
还有一种“病态”常常发人深醒:一天晚上的11时37分,某医院急诊室来了一位“自称”患有胰腺炎的40多岁男性。开始时他表现正常、语气坦诚,一再声称相信医生,并主动向医生讲述病情。医生发现其讲述的病史很符合胰腺炎的诊断,而且情况显得紧急且很特殊,便当即决定让其住院治疗。而当患者得知决定被收住院后,立即转忧为喜,甚至有大病初愈的喜忧,并对给他治疗的医生、护士连连感谢。但当医生要对他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时,他却脸色骤变,立刻翻脸不认人,并大骂医生“无理取闹”,然后愤然要求出院。而这位病人再次要求住院时,经医生的检查,并未患有“胰腺炎”。其实,这可能是一种人格偏离常态的“上医院成瘾综合症”,在国外医学杂志上屡有报道。这类患者对上医院、看大夫“情有独钟”
,隔不几天就要跑一趟医院,并时常表现出对所有大夫的不信任。其中有的人还极端自虐。表现为乱吃药,乱投医,有的不惜跑遍全国的各大医院。许多患者对疼痛有惊人的耐受,甚至在损伤性检查和手术过程中感到满足。这种患者的寻求注意总是突出的:如偷偷地吞食铁钉、利器、玻璃碴子,胡乱向身体内注射或塞人污染物质、偷偷服药,使伤口恶化,在温度计上做假,伪造病史,制造挫伤、擦伤或畸形,切割静脉等,其最终目的是达到住院的企图。可以断定几乎所有的“上医院成瘾综合症”患者早期的生活环境都是不良的。或是家境贫寒,或是亲人亡故、离散或是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为得到他人的注意和照料,在儿童少年期就用症状和病痛作为手段。这类患者常具有以下特点(尤其是内心深处的心理特点):对亲人、朋友、同事等周围的人缺乏依恋,不加相信,多为怀疑,人际关系不良或不稳定,没有真正的朋友,连个可以倾诉的人都没有,人格不成熟,道德不高尚,心理不光明,自我中心和情绪不稳定等。临床表现大多具戏剧性或攻击性物质,少数患者是偏执狂,喜怒无常,甚至歇斯底里,人们很难与这类人建立感情,他们是一些令人绝望而孤独的人。他们与医生交往的目的就是为保持患者角色,而这个目的一旦不能达到,则关系就会破裂。这种病人患病后大多呈慢性状态,偶尔伴有“急性发作”,这种综合症较难处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