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10的人是话痨
(2010-07-30 01:01:41)
标签:
转载 |
“话痨”就是指一个人的话多得像患肺结核的人的咳嗽那么多。
职场新人张涵最近在饭局上认识了一位朋友。刚接触时,张涵感到这位朋友为人热情、开朗,只要有他在,完全不用担心交际场合出现冷场的尴尬。然而,随后的几次见面令张涵有些困惑:不管在什么场合,对方心情如何,这位朋友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话痨”?
据态度吧调查网的一份统计分析来看,有8.8%的人认为自己是个话痨,即每10人中就有一位。而在今天的中国,这种人其实随处可见。譬如,办公室里就不难碰到一位女士一天到晚总是在不停地讲话,有事没事地穷嚼。要是交给她什么工作,更是吵吵得沸反盈天,像是完成了多大业绩一样,其实换了其他人也就悄悄地干了。办公室里没什么人跟她聊,她就不停地打电话,声音很大,旁若无人,搞得人心烦意乱没法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都是一个单位的也不好说什么,其他人有的戴上了耳机,有的只好出去逛逛,让耳根清静一下。
话痨怎么有那么多的话?据心理专家分析,这种情形和我们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密切相关,因为语言是释放压力、排遣焦虑的主要途径。同时,如今的话痨主力也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些中年女性,主持人、推销人员是盛产话痨的主要人群。话痨对于他们而言,更像是职业病。过分爱说话的人往往由于内心焦虑,需要通过不断说话来释放,他们的说话可以被称为“口腔攻击”,就是通过说话来表达攻击性,把自己的内心压力倾倒给别人。
这种抑郁症经常会伴有言语攻击或暴力行为,并且越抑郁越激烈,对他人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另一方面,他们的抑郁一般不会特别重,因为他们能够发泄出来,让别人代替他们承担。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小乔认为,倾诉可以有效缓解压抑的情绪。话痨是一种倾诉得方式,这不仅是人与人交流的手段,也是一种心理需求。他说:“当一个人被心理负担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时候,如果有人真诚而又富有耐心地来听他的倾诉,他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所谓‘一吐为快’正是这个道理,对此,现代心理学中有‘心理呕吐’的说法。”
除了正常倾诉之外,“话痨”究竟是不是一种“病”?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的经典悲剧人物,在痛失爱子之后,逢人便哭诉自己的悲惨经历。山东心理咨询网心理咨询师杨忠斌指出,这是一例典型的由事件刺激引发心理创伤的案例。她的话痨表现,实际上是心理焦虑症的症状。
“在心理学诊断上,有多种病态的情况会出现‘话痨’的状况,最明显的是躁狂症。躁狂患者会有说话滔滔不绝的症状,同时还会伴有社交活动增多,与人过分熟悉,性欲望增强等其他症状。”杨忠斌介绍。
据他分析,有的个体在有焦虑症状时,会选择不停地说话,以此来缓解自身的焦虑。在人们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时,经常会产生强烈的倾诉欲望,这种反应是一种心理自救的本能。
对于“话痨”心理是否失衡,不能从“话说个不停”这个单一症状下结论。杨忠斌建议,如果你见到了一个人性情大变,突然变得喋喋不休,或者异常焦虑,并有其他的并发症状,那就不要听他话痨了,而是建议他就医。
相比上述这种状况,生活中的更多话痨却是“天生”的。杨忠斌认为,人与人的性格存在差异,导致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快言快语。和话痨相处,你会发现,这类人很可能同时具备另外一些特质——对周遭环境的感知能力强,对言谈交流乐此不疲,并且喜欢让人分享他的热情、兴趣广泛,甚至善于冒险。
“这类性格特质的人有着和别人不同的大脑,确切地说他大脑里的某种神经递质比别人的多些。”杨忠斌解释,“如果把大脑比喻成发电机,那么从速度上来讲,这类人的速度要快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