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27日
(2010-05-27 23:11:56)
标签:
太原心理医生太原心理咨询太原圆成心理心理咨询师山西心理杂谈 |
分类: 山西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 |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网
S·弗洛伊德在医疗实践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学理论。他早期与J.布洛伊尔合作对神经症主要是癔病患者治疗时,曾采用催眠术和结合“谈疗”的宣泄法。后女患者安娜对布洛伊尔产生“移情”,布洛伊尔避而外出。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潜意识中的童年情结转移到了治疗者身上,是治疗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后来弗洛伊德又发现催眠疗法的效果不尽如意,乃改用自由联想法,让患者无拘无束地回忆过去和童年的经验。弗洛伊德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发现患者对那些与社会道德习俗相抵触的观念和经验或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产生一种抗拒情绪,于是得出结论,认为这是人的本能欲望尤其是“里比多”即性的驱力被压抑的结果。故治疗者必须让患者被压抑的经验由潜意识重返于清醒的意识中,才能使疾病痊愈。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又发现患者的梦可能是潜意识材料的一个来源。他于1897年开始进行自我分析,并连续两年分析自己的梦,于1900年出版《梦的解释》一书,促进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一般心理学史家把其1905年到1913年的系统观点称作早期理论;把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修订的系统观点称之为后期理论。他的早期理论,首先是对潜意识过程的坚定信仰。他认为人的心理可分意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与《精神分析导论》选读和潜意识两部分。意识包括个人的意识和现在意识不到但可召回的部分意识即前意识。潜意识不能为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和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在人的整个精神生活中,意识部分仅是一种附加物。其次,他是一个精神决定论者。认为不仅神经症患者的每一变态症候都具有一定目的,就连正常人的失言、笔误和偶然事件也是由某种隐蔽的欲望引起的。再次是他对于性本能驱力的强调。其基本假设之一是动机的两极性,以自卫本能和生殖本能作为两种主要动机;而在本能的驱力中特别强调性的驱力。他主张人的一生行为都带有性的色彩,受“里比多”或性力的支配,在幼儿期可表现为幼儿性欲。里比多的发展可集中于身体的某一区位,以追求快乐为原则。按里比多集中的区位可依次分为口腔期、肛门期和性具期,此后即潜伏下来,直到青春期爆发而以生殖性欲表现出来。他关于性的界说超出了生殖范围,被称为“泛性论”。这是其理论的动力学的核心部分,也恰恰是最为人所反对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促使他对自己的学说不断修改并使之趋于系统化,主要表现在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两方面。他对本能看法的改变始于《论自恋》(1914)。他认这里比多可脱离外界而贯注于自我,而且常带有两极性(如施虐癖和受虐癖,成人的露体癖和窥体癖)。他目睹大战中人类的自相残杀,把个人的自卫本能和种族保存的本能结合起来,形成爱洛斯(爱神)观念,即生的本能,与之默默相对的是向外表现为破坏性而向内表现为自我毁灭的撒拉托斯(死神)观念,即死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