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太原圆成心理咨询 成向东
时至今日,专长心理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总结出专长的一些特征,初步揭示出调节专家行为的认知机制或认知结构,并提出描述专长发展的模型。这些工作正如前面章节所阐述一样,已开始影响其他领域的研究,如教育心理学、人工智能、社会心理学等。但是,该领域研究的迅速发展不能掩盖其中一些关键性问题,特别是专长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还处于“混沌”状态,这直接导致不同结果或结论的不一致甚至冲突,制约了该领域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章将就专长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做出初步反思,引申出专长研究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阐述其可能的教育含义。第一节 关于专长心理学研究中争论的思考 一、从一场辩论谈起:调节专家记忆的机制2000年,在美国PsychologicalReview(心理学评论)期刊上,同时刊登了三篇关于记忆中专长效应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共述一个主题:专家是怎么记忆的以及调节专家记忆的机制或结构是什么?
在这个主题下,分别介绍了各自对专家记忆进行解释的理论———Ericsson等人的LTWM假设,Simon等人的EPAM模型,Vicente等人的CAH理论(Con-straintAttunementHypothesis,限制适应性假说)———并对其他理论作出批评。从根源上,这场争论的直接导火线是Vicente&Wang在Psycholog-icalReview(1998)上发表的一篇文章“AnEcologicalTheoryofExpertise 194专长心理学EffectsinMemoryRecall”。在该篇文章中,Vicente&Wang对以往有关专家型记忆假说的理论进行逐一评述,例如Chase&Simon的组块理论、Chase&Ericsson的熟练记忆理论、Ericsson的LTWM假说和Simon的EPAMⅣ模型(以及后来引申出的Gobet&Simon的“模板理论”)等,并认为上述这些理论都存在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即限制适应性假说(CAH,ConstraintAttunementHypothesis)。1.CAH理论在回顾以往有关专家记忆的理论时,Vicente&Wang认为,LTWM假说能解释的例子,大多来自“所记忆刺激是实质性任务(intrinsictask)的领域(也就是,任务本身是专长领域内一个明确特征)”,例如下盲棋,记忆餐馆菜单,记忆数字等。但是,记忆应该还涉及一类虚构任务(contrivedtask)(也就是,任务本身不是专长领域的一部分),而专家在这类任务上的记忆表现,也应是专长心理学探讨的重点。例如,在deGroot实验中对大师记忆棋谱的研究。
因此,Vicente&Wang认为,LTWM中所假想的检索结构,只适合于实质性任务,并不适合于虚构性任务,因而“不能对记忆现象中的专长效应提供一个全面的解释”①。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EPAMⅣ的模型。在此基础上,Vicente&Wang认为,以往对专家记忆的解释,大多是过程式理论(processtheory),是一类旨在回答记忆中专长效应是如何发生的理论。这类过程式理论的观点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即:当呈现
“自然性”材料时,专家比新手好,而当呈现随机材料时,专家的记忆水平降至新手。但是,这类理论仍然不能完全解释记忆中的专长效应,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1)研究者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例如,将记忆材料的“自然性”(natural)等同于熟悉或有意义(Ericsson&Staszewski,1989),将不熟悉刺激等同于随机刺激(Gobet&Simon,1996);(2)一些研究表明,对非随机刺激,记忆中的专长效应还与任
①Vicente,K.J.,&Wang,J.H.(1998).Anecologicaltheoryofexpertiseeffectsinmemoryrecall.PsychologicalReview.105(1),p.34.第九章 对专长心理学研究的反思 195务控制有关系(Chase&Simon,Frey&Adesman,1976);(3)随机刺激在有些领域无法被界定,如医学领域。然后,他们借用Gibson(1966)的观点,即:“What”类问题应该先于
“How”类的问题,只有在前一类问题被解决后,才能解决后一类问题。这一观点反映在记忆中专长效应的研究,就是必须先明了专长效应的现象,然后才能理解导致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或机制。因此,为了回答过程式理论中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Vicente&Wang就提出自己的产品式理论(producttheory),即CAH。产品式理论是不涉及心理学机制的一种理论,主要回答记忆中的专长效应在何种条件下会发生及其表现程度。在CAH中,Vicente&Wang主要回答三个问题:(1)环境(也就是问题领域)对专长有何限制?(2)在何种条件下,存在专长优势?(3)有哪些因素决定专长优势的大小?为回答这些问题,他们借用Gibson(1969,1991)所提出的有关注意的“特异性理论”,从生态学角度(ecologicalperspective),将技能获得过程(在本研究中就是记忆行为)视为一种对环境约束条件的适应。此外,Vicente&Wang还借用Rasmussen(1985)的“抽象等级结构”
(abstractionhierarchy)概念,以描述专长领域内的目标关联约束(goal-relevantconstraints)。在这两个前提下,Vicente&Wang认为,通过将环境约束进行抽象等级化,研究者就可以按照详细—抽象维度,来描述记忆中各专长现象所体现的环境条件,并可以根据环境条件的等级程度,预测专长效应的大小。例如,按照CAH理论,当专家对高度结构化刺激(highlystruc-turedstimuli)中的目标关联约束比较适应时,专长优势就比较大;而在结构化程度不够的刺激中,专长优势就小;在结构化程度最不明显的刺激中,专长优势则非常小;如果没有目标关联的结构,专长优势就不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Vicente&Wang认为,抽象等级结构可以很好地界定随机刺激。
因此,Vicente&Wang认为,CAH理论具有两点其他理论不具有 196专长心理学的优势:一是能比较好地预测记忆中的专长效应;二是为实验研究者提供了一种研究专长的方法,即选择性排列某些具体约束或者某类约束。在提出了自己对记忆中专长效应的观点后,Vicente&Wang分析了记忆研究中一些矛盾的实验现象,并按照CAH理论,合理地解释了这些以往看似无法调和的结论。2.记忆中专长效应的辩论针对Vicente&Wang提出的CAH及对自己理论的批判,Ericsson和Simon分别从自己的理论出发,对该假说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应,而Vicente也再回应了他们的批评。这场批判和反批判,给人一个深刻印象是,三群人各有各的独特辩论方式:Ericsson注重客观研究数据和完整理论体系,Simon强调研究发展脉络,而Vicente强调从更广视野来思考问题。(1)Ericsson等人的回应Ericsson等人的回应,主要基于自己的专家行为研究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从事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在讨论由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时,必须在所研究的经验现象中的概念和一般特征上达成一致,然后才能进行某种有意义的交流。”①这一观点,具体详述为:第一,由于Vicente&Wang的CAH没有详细界定“专家”、“新手”、“入门者”和“自然性材料”等概念,因而他们的理论无法明确指出什么是专长优势。Ericsson从自己的理论体系出发,发现Vicente&Wang理论中所指的“专家”,既有经过一两节课学习后的学生,也有在领域内具备大量知识的有经验的人。而在Ericsson的理论体系中,专家往往指那些在专业领域内,经过长达十年练习或准备后的人。因此,
“专家”含义的不确定性,可能使得不同研究得出不一致的结论。
本文摘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