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游戏的教育潜能

(2009-09-19 01:03:06)
标签:

太原

圆成心理咨询

中心

网络游戏

心理学

潜能

攻击性

娱乐

 

一、从心理学角度看网络游戏的优势

网络游戏能以巨大的魅力吸引人们,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正是因为它有着传统游戏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强烈的互动性和突破空间限制

网络游戏中所面对的伙伴不是机器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个性、具备真人智慧的游戏伙伴。不同玩家选择自己的角色并通过这个角色的活动与他人互动。玩家可以改变故事的进展,他是主动、积极的,甚至是可以控制自己游戏命运的人。另外,身处世界各地的游戏者可以同时登陆到游戏当中,通过游戏任务的合作或竞争实现了在线即时互动, 满足了人们沟通的需要。玩家在游戏中了解并可能结成好朋友,是人际交往的扩展形式。游戏双方在默契的配合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尤其对儿童及青少年的良好个性发展有利。

(二)逼真、新颖

网络游戏在制作和设计上就具有吸引力,其画面美观,声音逼真,并有优美的音乐。游戏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举止活灵活现,服饰得体,感情丰富,与真人一样;游戏中的任务有趣刺激,冒险神秘,吸引人们去探索;游戏中的工具千奇百怪,功能各异;整个游戏故事逼真,人们在游戏中进行的各种活动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或类似的。有些游戏中的行为与日常生活中的相似,让人感觉不是假的游戏,而是真的生活。

(三)能满足心理需求

无论是普通游戏还是网络游戏都是个体成长的伙伴,好的游戏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网络游戏有利于人们缓解紧张生活、调节心理压力,使某些心理需要得到补偿,如情感宣泄,团体归属等。在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能暂时摆脱压力和烦恼得到愉悦,获得解脱和某种替代性的满足。事实上,游戏者从解决难题和升级过关中可以获得一种虚拟的进步感和成就感,得到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的自我肯定及社会肯定,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离奇的情节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优美的画面和声音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要。它还可以训练人的手脑配合能力,开发大脑、提升智力,激发钻研、创造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四)平等、轻松

网络游戏创造的是一个虚拟的平等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角色不平等和不自由,消除了隔阂,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大家地位相同,以同等的身份聊天,可以任意地发牢骚,嬉笑怒骂而不必担心被人干涉和指责,可以自由选择语言,自由自在地交流思想和感受,这也是表达自我风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2]。玩网络游戏时可以听音乐或玩别的软件, 中途离开或提前退出也不会受到强烈谴责;即使失败了也没什么压力,而这些行为若在现实中就会受到巨大舆论压力。

二、网络游戏的负面影响

据调查,在大多数中学生网络游戏玩家中,有80%的同学成绩处于中下水平, 在这80%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而成绩下降。网络游戏也能上瘾就像吸食鸦片一样玩家不能自拔,因此许多人把网络游戏称为电子鸦片。比起成年人来,青少年受的负面影响更深,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未定型,判断是非的标准模糊,行为容易受暗示,很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迷恋。网络世界声色俱全、图文并茂,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又不成熟不稳定,他们对网络一旦产生迷恋,极易导致网络成瘾症。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人际关系也是虚拟的,缺乏现实的人际互动,亲情、友情淡化,会造成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障碍和社会角色错位;对现实交往缺乏兴趣和耐心,没责任心、孤独、冷漠。网络中许可的某些行为不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网络游戏的痴迷者们,把现实与虚拟相混淆,将虚拟世界中的极端个人中心意识体现在现实世界的活动中,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由于网络游戏刺激、有趣,不断吸引人去完成任务,具有挑战性,让人不想放弃这种享受,所以把大量时间用来玩游戏,以至于耽误工作和荒废学习。在电脑前面坐的时间过久,对身体健康也造成影响,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和电脑有关的病症,不仅视力下降,也出现了植物神经系统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由于长期保持一种姿势,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屏导致疼痛、脖子酸痛,指关节、腰部、颈椎等部位问题颇多。在网络游戏提供的大量信息中有不健康的内容, 比如说宣扬暴力、色情、犯罪等。游戏中存在大量的凶杀、冷漠等社会阴暗面的镜头,时间一长都会对个体社会化产生不良影响,会形成暴力崇拜和自我中心倾向,追求享乐。这些不良信息不仅阻碍个体正常生活,还诱使人犯罪,对个体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彭志启、罗增让的研究证实,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计算机游戏总量之间呈正相关[6]。崔丽娟等人发现,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 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
                                  ( 本文摘自 太原圆成心理咨询中心http://www.hlzxw.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