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
(2021-01-19 08:38:15)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教研 |
原文地址: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观点、新方法作者:太子头上的博客
一、新课程改革——新理念、新观点
1、新的课程观
新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
2、新的学生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3、新的发展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
4、新的知识观
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
5、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6、新的教学观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7、新的教师观
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
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8、新的课堂观
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
9、新的“课标”观
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
10、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
11、新的评价观
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
12、新的作业观
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
13、新的目标观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4、新的方法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二、永远做“新的教师”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的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转变。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工作,浅谈本人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就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的几点探索、感想:
1、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2、明确目标,让教学实践不盲目
教学时要把握总体目标,明确阶段性目标,定准课时目标。只有明确以上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实践才会做到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面对新教材,教师更要注重如何去分析、把握教材,及时给自己“添砖加瓦”,并养成及时反思教学的良好习惯。
3、整合课程资源,让知识鲜活起来
教师要活用教材资源、利用生活资源、捕捉课堂资源。课堂互动经常会生成各种各样的资源,教学时要特别关注并捕捉一些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如学生在练习时,有的整套动作做得好,有的某一环节做得很棒,有的提出的问题特别有思考价值,有的出现的错误带有普遍性等,都要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4、实施有效教学,使课堂活而不乱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竞相发言,课堂非常热闹。课堂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应该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学。必须理性对待,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活而不乱。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要让学生学会遵守规则。要重视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堂习惯、独立学习习惯、小组合作性学习习惯。每一个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要清楚,过程要落实,要有实在的成效,真正让孩子学有所得。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双基和良好习惯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开始去寻求一条让学生有序的自主,有机的合作,有选择的探究的教学畅道,使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学习自主而不自由,一种人性化的课堂随之形成。
5、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立和谐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重视学生。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融洽和谐,学生也会尊重老师,也会积极主动建立与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把学生看作天使,教师便生活在天堂;如果把学生看作魔鬼,教师便生活在地狱。因此,创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保障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我在新课改中的“低、多、重、勤”
吴娅莎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做到低、多、重、勤四个字,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低”就是低起点。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做到:一是从介绍新的教学理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在实施新课程的起步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步子先小一点,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淡化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后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
“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在引领活动过程中,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重”即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只有在教育教学上有了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要求。我的做法是: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教材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二、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三、设计课堂“创新10分钟”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首先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在合作中尝试解决,最后再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解决。
“勤”即勤反思,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多、重、勤”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简单问答。
前一篇:[转载]我的教学主张
后一篇:[转载]课堂教学重在“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