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合作学习误区两极分化建议教育 |
分类: 教学随笔 |

1.合作活动缺乏必要性:有些老师误认为,既然是合作学习,所以所有活动都必须合作,结果忽视了学生个体活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设计活动任务时,千篇一律都是合作学习活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的个体活动。而一旦进入合作学习,主角通常都是组内的优秀生,所以其他成员就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应该源于个体的学习活动,因为只有在个体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
2.发言人“话语权”缺乏代表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往往是通过口头或笔头来反馈的,通常情况下,而反馈的任务往往都是由小组代表来完成的。由于老师没有考虑发言人的代表性,所以拥有“话语权”的往往是本组的组长或学科长,而其他小组成员则成了形式上的一种摆设,并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老师为了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往往把机会都给了组内的“学霸”,而对于学困生来说,依然还是属于“弱势群体”的角色。长此以往,自然就会出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甚至会让其他组员产生一种依赖性或“局外人”的感觉。
建议:老师要有意识地让不同的小组成员轮流发言,让每个组员都有“话语权”。在反馈前要明确告诉各个小组:发言内容必须是小组成员经过集体讨论交流后所达成的共识,而不仅仅是某个组员个人的观点或结论。
3.活动角色分配缺乏全员性: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由于老师没有特别强调团队中每个角色的作用,只是看哪个组最快出成果,所以很容易忽视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分配,以至于真正在为小组作贡献的还是组内的优秀生。
建议:老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必须明确告诉各个小组长落实组内的角色分配,确保人人有事可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让每个组员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感受集体的优势,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收获合作学习的成功感。
后一篇: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决定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