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课堂教学链接教育杂谈 |
分类: 教学随笔 |
1.新旧知识的链接:课前预习是一个运用背景知识与新知识链接的过程,从已知求未知,借助已知去解读、推断和发现未知。当旧知与新知链接在一起的时候,新的学习过程就发生了。
2.学生个体与整体的链接: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个体与整体链接的过程。由于学生个体的阅历、经历、智力都不尽相同,所以学习力是有一定差异的。老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个体与整体之间链接起来。构建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满足学生之间的链接需求,让学生在不同的阅历、经历、观点、智慧中链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分享新的学习成果和产生新的学习力。
3.知识与问题之间的链接:把学生将要学的知识变成有待探究的问题,这样就把知识与问题链接起来了。为此,老师必须巧妙地将知识问题化,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知识,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感知、发现和获取知识。
4.知识与情境的链接: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就可以进入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了。运用已学的知识接触一个新的情境,这就是知识与情境的链接。当这两者链接起来的时候,就自然产生了新的思考和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尝试去解决新的问题或得出新的结论。
5.学习活动之间的链接: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多元、不同层次的链接。一是让学生的个体活动与小组成员的探究活动链接起来,二是让学生小组之间的分享活动链接起来,三是让学生之间的展示活动链接起来。
6.课内与课外的链接: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所以老师不可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为此,老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内容与课外的相关学习资源链接起来,为学生充分拓展课外学习渠道和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7.课本知识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链接:课本的知识一旦与现实中的社会与生活链接起来,知识就被激活了,知识的魅力与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被激发出来了,学生追求知识的动力也就自然被驱动起来了。
前一篇:【原创】老师,你什么时候才放心?
后一篇:终生难忘的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