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朴实无华ztj
朴实无华ztj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2,853
  • 关注人气:58,0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真实的“残缺”远胜于表面的完美

(2014-11-20 07:09:34)
标签:

听课

地理

有感

反思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今天早上听了一节高二文科班的地理课,从整体上来看,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重点难点突出,预设的三个探究活动也很有层次性,从基本概念理解到读图获取信息并进行简要的描述,再到综合信息的分析与比较。在活动方式上按照问题导学的思路逐步推进,动静结合,师生互动,进展正常。本来按照老师课前的设计是可以完成全部探究活动的,但由于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学生有新的问题生成,而且又是学生普遍有疑问的问题,所以老师不得不要多花点时间来加以补充说明,结果到了第三个探究活动时就不够时间了。本来按照正常的活动程序是学生先讨论探究,然后才是分享反馈活动成果的,但为了按原计划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进度,老师只好在最后的一分多钟把自己准备好的参考答案,快刀斩乱麻般地快速播放,快速讲解,草草收场而告终。
  从表面上看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最后一个探究活动显然时间是不足的,只能说是一个强迫性结束的教学行为。老师之所以要这样做,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受教学进度的限制或追求所谓的完整或完美。但事实上,这一举措正好是本节课的败笔所在,因为这不是真实的常态,而是人为的完美。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前的预设与课中的生成是一种真实的状态。无论课前预设多么周到,生成的问题也是很难全部预设的。为了解决课中生成的问题而导致无法正常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本身就是一种常态。作为一个理性的老师来说,应该维持真实的课堂状态而没有必要为了表面上的完美而导致弄巧反拙的局面。
  从真实的课堂状态来看,宁愿保留真实的残缺而不要虚假的完美。因为真实的东西往往是原生态的,而虚假的东西毕竟是“变态”的。只有常态的东西才是可以持续发展的,而虚假的东西则是短命的。如果这位老师能够在下课铃声响的那一刻马上宣布下课,把学生的反馈与展示活动安排在下节课课前来进行,这样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毫无疑问,这样的老师也会更受学生的欢迎,因为真实的课才是好课,真实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