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注入式和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
(2014-10-23 06:50:03)
“实施问题教学,教师应树立以下基本理念。首先,教师的教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学,注入式和满堂灌是教师“偷懒”的表现,有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摘自《人民教育》2014.16
P.55 雷军《从学生出发实施问题导学》一文。
此话何解?从表面上看来,应该是教师“勤快”的表现才对,但为何反而是“偷懒”的表现呢?无可否认,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师之所以能够满堂灌,说明老师课前的备课还是很充分的,对教材也是挺熟悉的,教学的基本功也是不错的。否则,就不可能滔滔不绝地说下去,而且自我感觉良好。
然而,问题往往也就出在老师的滔滔不绝。试想,整个教学过程都由老师自己控制,所有时间与空间都属于教师本身掌控。每个教学步骤都是老师课前预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也是经过老师自己精心设定的。从预设到实施都没有任何障碍,因为这是老师自己独自专用的“绿色通道”。老师只需要课前把教案记熟,就能顺畅地把教学任务完成。课堂上没有任何来自学生的活动干扰,没有任何生成问题的挑战,没有任何预料之外的情景应对。对于老师来说,的确是很舒服的,过程也是很流畅的。但当你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时候,这正是老师“偷懒”的表现。既不要启动智商,也不用调动情商,一切按部就班,这种感觉确实不错。事实上,正是为了“偷懒”,老师才不愿意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正是为了“偷懒”,老师才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才不愿意去考虑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看,满堂灌的老师不但是“偷懒”而且也是“自私”的表现。因为在这些老师的心目中,课堂是完全属于自己的,学生是没有话语权的。课堂就是教堂,而不是学堂。在课堂上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服从老师,老师只需要把自己的教案说完,把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完成就心安理得了。至于学生感受如何、一节课下来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课堂是属于谁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等,都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之内。
显然,这种角色的错误定位和过程的预设是不能满足学生真正需求的。首先必须明确:课堂并非是老师独自掌控的空间而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课堂并非是老师单向灌输知识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阵地。其次,课堂活动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形式多样的生生活动。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收获了多少。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