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都江堰
2023年9月14日早起5点开始,由小型客车送至大巴车的集中地点,约6点有余乘坐车牌为川A·WC995的大巴旅游车前往都江堰。一车33名游客开始在导游李瑾的引领下观光游览。进入景点前首先看到的是架在江上桥南建筑,再往里就到了都江堰的正门。我们团的人刷身份证进入园内。向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副圆形喷泉的造型。住脚后导游讲解了圆形喷泉的构成。用竹编装着鹅卵石的竹笼装石围起来的圆形喷泉水,不外泄。由三根木桩组成
的三木马扎固定着竹笼装石,中间摆放着三根碗口大小的圆铁柱,导游讲叫卧铁,它的作用是在淘沙时知道水位的深度。
继续向前,是堰功道。道两边矗立着对建都江堰有贡献人员的雕像,从第一位李冰到清朝的丁宝桢共十二位。历朝历代都有官员不断地完善这项水利工程。
再向前过安澜索桥到坐电瓶车的地方,有序的坐上电瓶车到鱼嘴下车观光。鱼嘴是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从此处开始了岷江的第一次分流。旺水季节时,在此处放上竹笼装石并用三木马扎固定,就成为拦水大坝,可以防止岷江水的泛滥对成都平原造成灾害。枯水期时可以撤掉。再坐观光车到飞沙堰。唐代,修建了飞沙堰。飞沙堰是建在鱼嘴下游的一个坝,用来控制内江水的流量,巧妙地利用了水流的离心作用,使堤堰有了清理泥沙的能力。是第二次分流岷江的水。在这里每年要掏一次沙。在淘沙的地方,水中放有卧铁,淘沙时见着卧铁了就不再向下淘沙了。再往回走到第三次分流的宝瓶口。宝瓶口是建在飞沙堰下游的一个坝,用来调节内江水的水位。保证了分出的内江水平稳过渡流入四川盆地。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岷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岷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盛水期,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岷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
这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仍在造福于民。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个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任务。为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等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元前256年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组织岷江两岸的人民修建了都江堰。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经过历朝历代的能人不断地完善,形成了三次分流,前后相互配合,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得以正常运行。其原理是利用自然地理条件,通过修建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将江水引入成都平原,从而实现防洪、蓄水、引水灌溉等目的。
导游讲,都江堰是三分看七分听讲。小时候课文里虽然学过都江堰,但在脑海里也只有这么个名词了。看了现场,又认真听讲解后才明白都江堰是什么,是造福人类的宏大水利工程。建都江堰的意义真是千秋功业。慨叹古人的才华和智慧,永远造福于后人。
顺便说说安澜索桥,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过安澜索桥时,桥体会晃得很厉害,有一定的鼎力,或两人牵手可稳稳通过大桥。导游讲,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