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乡的粽情

(2024-06-15 08:59:00)
   谈到粽子就会联想起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典故,据文献记载,粽子的来历,可追溯到古代,先民用草叶包着煮塾的黍米形状有棱有角,用于祭祀祖先神灵,,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东西被叫做'粽子'而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节食品.粽子的历史流传了四千多年,最早出现在古代春秋时期,一直流传至今,并延伸到国外,最近,笔者去新加坡探亲,在新加坡小食店就有粽子出售,据说在越南及东南亚国家都有粽子食品.
 在我们国内做的粽子,不论是用的食材还是大小及形状,都是五花八门,如浙江嘉兴一带做的粽子,每个重量不超过十克,一点点,串起来好像一件工艺品,吃起来一囗就吃一个.而广东肇庆的粽子巨大惊人,名曰"裹蒸粽",一个粽子打开足够一家老小吃的.里面包的除了糯米还有肉蛋和菜,而广州的粽子则以"枧水粽"为传统,因为广州地处热带,粽子存放会变锼,所以广州人用枧水浸泡糯米加工粽子,能耐久存放,所以叫枧水粽,其包在里面的糯米因碱的作用而成为黄色,吃起来感觉有碱味.
 至与各地包粽子用的叶子更是有所不同,广东肇庆的粽子用的是荷花叶子,吃起来有荷花香,而广州人包的粽子是用竹叶,包的粽子有淡淡的竹香味,其品种有甜的有咸,的,有素的有荤的.
 说到我的老家苏北,粽子典故另有一番风趣.我的故乡是一座千年古城,高高的城樯护卫着聚居的乡亲父老.东.西.南.北门控制着出入的人群.而北门外,有一条护城河,意味着"上善若水",这种地形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而就是这条护城河,里面长满了高高的芦苇,而就是这种芦苇长出宽长的芦苇叶,为古城的居民提供端午节包粽子用的叶子.
 小时候每逢快到端午节,母亲会把上好糯米用水浸泡好,并带我到北门外护城河的芦苇地去采芦苇叶,因为母亲是躔足小脚的,不便下水,只有我柱着竹杆下水采芦苇叶,有时遇上采芦苇叶的好心大婶,看到我年幼不够高,会送一些芦苇叶给我母亲.回想当年采芦苇叶,也是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糯米浸好了,包粽子的芦苇叶也采好了,母亲拿出珍藏的专用小瓷杯作为包粽子量米的量具,每一个粽子都有固定的重量,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只包甜粽子,并在每个粽子里面放一个红枣,这包棕子的活,没有经验的是包不起来的,粽叶要紧密不能漏米,又要包得有棱有角,包粽子的固定扎线也要包扎紧密和好看,还要便于提放,稍有不慎,粽子就会散架.粽子包好以后的工序就是蒸煮,锅里加多少水,只有母亲凭经验,确保粽子蒸塾又不会干锅.
 粽子蒸好以后,趁热.长辈们会向左磷右舍互相派送,品尝各家的手艺,那种亲情现在是看不到的了.在端午节那天中午十二时,各家各户把粽子放到四方桌上抬到院子中间作祭杞先祖,家乡叫这种仪式为"晒正午时",寓意把一切晦气都晒掉,
 端午节那天,每家孩子都穿上新衣,手腕戴上五彩丝线,身上戴着香包,寓意驱邪,家家户户门上插着艾草,一派别有风味的端午习俗.不过我的故乡端午节没有龙竞渡的习俗.
光阴茬苒,如白驹过隙,八十多年过去了,但是家乡端午节的"粽情",却记忆犹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