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在人生的快车道上,不知不觉度过了八十六个中华传统的清明节.在我的苏北故乡,对于过清明节非常器重,因为在一年中,人们度过凛冽的严冬迎来了万物苏醒的春天,看到了满地插柳的景色,心情是愉悦的,更想外出远郊走走.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景致,同时去祭拜逝去的先人,为先人的坟填土加泥,尽孝尽忠.所以在清明时节,我老家的习俗是备一些酒菜和冥钱,元宝,蜡烛,以及锄头,锨镐,去先人的坟墓前祭拜,以表哀思.
记得在孩提时,随长辈们按指定路线,带着祭品,找到逐个先辈安息的地方,烧纸祭拜,并为坟加土填实,我们这些小孩子也帮助长辈擦拭墓碑,清扫墓地周边,由于先人墓地都在荒凉的郊外,除了祭拜,人们权当是欣赏大自然的一次远足.小孩子们跟着大人们外出的一次玩耍.
余在长大成人,识文解字之后,才进一步了解这清明节令的传承典故及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的时令,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深厚的历史传统的特殊日子.
虽然清明节是民间节日,但我国从2008年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国放假一天,这是亲民的一大举措.在过清明节这一天,又联想起唐代著名大诗人杜牧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起初阅读杜牧这首诗,觉得只是诗人的一首抒情诗,但反复去揣摩和思考,杜牧这首诗是一个完美的影视剧的脚本.人物:祭拜人,牧童,时间是清明,,气候,:是下着雨,记录了这一天的天气情况."路上行人",是祭拜的主角."欲断魂"是表述祭拜人的悲伤心情,"借问酒家何处有?"这是祭拜人饥肠辘辘问路找饭店的叙述,最后有个牧童告诉祭拜人,近处荒山僻野是没有酒店吃饭的,要好远的地方才有一个叫杏花村的酒家,可以一醉方休.
杜牧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描述清明祭拜先人的场景很全面,成为流传千古的一首佳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