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昔日游动小贩趣事
(2023-12-15 08:07:07)
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大街小巷,穿梭着一些游动小商小贩,他们用各种肢体表演方式在售卖市民们爱吃的一些小零食,堪称羊城街头一景,那就是头顶竹箩卖菠萝包,和人化装成一只维肖维妙的大公鸡模样,口吹锁呐,卖橄榄果,以及盲人背着一个马囗铁做成的小铁箱,叫卖南乳花生米。这种叫卖演唱方式,非常具有特色,集演艺与兜售为一体,乐于被市民接受,具有一定的乡情亲和力。给我们这些南下工作的外乡人,欣赏到岭南情趣。
在广州老城区的街巷里,毎到黄昏万家灯火时分,总会听到一种声音:"菠萝面包"!其发音旋律是"菠萝-----面包!"不论是谁在卖,其声调都是相同的,'菠萝"二字拖得很长声,而"'面包"二字发音很短,夜晚市民听到这个叫卖声,都会乐意购买,一楼的买客当面交易,二楼以上的买客,会用绳子系一小篮,里面放着钱吊下,卖菠萝包的会把包子放在篮內,买客再把篮子提上去,达成了交易,无须下楼。
而卖橄榄果的,花样就多了,让初见到的人,忍俊不禁,首先是一个大型的公鸡形态的导具,穿绑在人的身上,可以自由转动,人腿替代了鸡腿,与卖菠萝包不同的是,他不用囗去叫卖,而是用锁呐吹奏,其音律是:"米索来米多,米那多米来"。就是这独创的广吿声,穿街过巷,迎来买客,特别说明的是,这扮公鸡卖橄榄的人,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是有一套绝活的。那个年代的广州老城区建筑,一般都是二层至四层楼,如二楼以至二楼以上的买主,他们买橄榄是不用下楼的,在讲清需要的购买数之后,直接把钱丢下来,接着就是卖橄榄的化装成公鸡的小贩,把要买的橄榄用纸包好,对准买主的窗囗或阳台,手臂一挥,抛上去,这形同杂技表演,本来身穿大公鸡形状的导具己经不太灵活了,还要向高空指定的地点准确无误的抛物,其难度可想而知。臂力,眼力,测距力,不经专业训练是做不到的。不少市民就是专门为看"鸡公榄"小贩抛榄的杂技表演而购买橄榄的。笔者为了欣赏抛榄售物这一杂技,也曾尾随观看,叹为观止。
至于卖南乳花生的,不免有些憐悯心,因为他们是盲人,为了生计,背着一个白铁皮箱子,也要穿街过巷,就更不容易了,但他们卖的南乳花生肉,的确是精品,采用南乳及其它香料配制,且烘焙溫度恰到好处,是市场上买不到的,甜咸适中,甘脆可口,由于选择用铁皮箱并内加衬纸来存装南乳花生米,防潮性很好,且出售时都是由盲人卖主亲手用小勺去统一量装,不用称重,纸质包装,呈锥形体积,上宽下尖,这一种独特包装,只有盲人同胞设计出来。
时间如白驹过隙,作为久居广州七十年的北方人,早已入乡随俗,成为老广了,羊城的一草一木变化,都了如指掌,广州的方言也成为日常用语,广州的生活习惯已完全融入。隨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安居乐业,过上小康生活,广州过去的一些街景已逐渐消失了,再也看不到黃昏时分街巷叫卖菠萝包的乡音,也听不到化装为鸡公吹锁呐卖橄榄的艺人,更不见盲人大哥背着铁箱卖南乳花生米的叫卖声。这也是大美广州变迁的升华。如今广州已成为全囯富有的国际大都市,但昔日街头小景,还是难以忘怀的乐趣,回味无穷。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