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省城服装旧事
(2023-01-29 09:05:47)
人们都知道日常穿的衣服作用,一是防寒避暑,二是保护身体不被侵害,三是美化身体,自打从猿进化成人,遮掩身体就是文明进步的升华体现。上下五千年,华夏首先发明衣裳的人,据记载当属黄帝时期的嫘祖王妃的宮女胡曹。在这里要告诉大家,我们平时所常说的穿衣裳,但是衣与裳是有区别的,衣是衣,裳是裳,衣是指上衣,裳则是专指穿在身体腰下部位的下衣,也就是现代人穿的裙子和裤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我们中国人日常穿的衣与裳有很大变化,汉服,唐装,胡服,以及外国传来的西装,牛仔装,列宁装,还有中西结合改进的中山装,我国创新的干部装,林林总总,多种多样。为人们展示出一道衣与裳的多姿多采的风景线。
橡胶老兵我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因公派南下广东省城工作,接触到岭南人的风土人情和衣食住行与北方人有些差异,单就衣裳来说,广州市民穿的衣与裳以唐装为主,尤其是男人,穿的是宽大的沒有裤帶和裤扣的裤子,用手把裤腰一折就成,脚蹬一双浅囗布鞋,很是简约,这样的装束,现在是看不到了。但这种衣与裳到底还是棉,,丝等纤维加工的,我再说一种广州地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秋冬穿着的中外独有的防雨御寒的衣服,那就是用装过粮食或物资的蔴袋改装缝制而成蔴包衣!
毎到秋冬,尤其是寒寒冻冻的阴雨季节,穿这种帶连体帽子蔴包衣的很普遍,尤其是在户外工作的劳动人民,就连我工作的部属国营千人大厂的广东藉员工,也有穿这种蔴包衣,出于好奇和体验,我也托单位广州藉员工,代为在废旧物资回收店购买两个蔴包,经过清洗晒干,请当地会做的大嫂裁缝加工。
我穿上这种中外商店买不到的蔴包衣,第一感觉是比较厚而重,不透风,在寒冬小雨中,套在外面非常合适,不透雨又挡风,又因为它经脏,耐磨,随便脱下放在哪里都行,一件几元钱的蔴包衣,可以穿好几个寒冬,真是物美价亷,这是岭南广东劳动人民创造的遮风挡雨的衣物。我那件麻包衣跟隨我二十多年,穿破了才依依不舍把它送回大自然。
半过世纪过去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做衣裳的布料琳琅满目,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皮的,棉的,毛的,羽绒的,合成材质的,任人选泽,广州站前路服装市场,沙河服装市场,早已成为全国服装的集散地,但再也找不到蔴包衣的痕迹。作为老一辈的广州人,那个年头难忘的蔴包衣还是留下深刻的怀念。
如果从蔴包衣的典故再延伸下去,那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用进囗装化肥的纤维袋做夏装背心,又凉快洗了又快干,这又是广州劳动人民又一"杰作",在物质匮乏的那个样样都要"票"的年代,也是窮则思变的创举。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的人们,经过风风雨雨,活到今天,享受着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实属不易,过去经受的,也留下难忘的记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