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仲秋的传说

(2024-10-25 22:27:23)

     大千世界,繁花似锦。生活在太阳系的地球人,百万年来,仰望长空,对着眼能看到的最大星球,有着诸多的美好向往。月球被中国人誉称为"月亮",千百年来,人们为它编造了很多神话故事,书写了大量颂月诗词,其中宋代诗人苏轼写的颂月词,"水调歌头",广为流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来演变把秋高气爽的农历八月十五沿传为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笔者是民国二十六年生,打从五岁记世记,对仲秋节的记忆非常深刻,父辈的言传,更是不忘,八十多个仲秋的亲身经历,通过唯物史观的辨证,仲秋节的传说,既有广寒宮神话故事,也有朝代兴衰的记载。在月光下,父辈传说给我的仲秋吃月饼的典故是:"宋朝被灭,元代外族鞑子人统治华夏,为了防止汉人反抗,对于铁器工具一律严加管制,防止人们串联。连各户到井台汲水也要派兵看管监听,人们无法交谈,后来人们想出传递信息的方法,即把想要说的话写在字条上藏在烙的小餅内,在井台打水时,人们互相赠送,传送反元信息,最后决定在仲秋八月十五夜晩,全国统一行动,灭鞑子,一举成功,才有了明朝。"

   在民国时期的童年时代,我看到的毎年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晩上,真的是秋高气爽,一轮大而圆的月亮高挂天空。家家户户都把四方形的八仙桌搬到天井,摆上供品各种水果之类,其中月饼是必不可少的,在大人们点燃炮竹鸣放,举香恭拜时,小孩子们想的是尽快吃到那块平时吃不到的美味月饼。一年只有一次,做饼的店家也是借此机会赚得钱财。那时月饼,在北方小县城品种不多,有酥皮棗泥錎和硬皮五仁馅。我童年时代的仲秋之夜就这样年复一年传承下去。那时官方是没有放假规定的,"工农兵学商"白天还是各行其事。

    在五十年代笔者奉令南下羊城工作,经历的仲秋节的习俗那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是月饼,各家食品店,早在过节前一个月,已大张旗鼓的宣传和展示了,商店门楣上贴滿了五光十色的彩纸条,上面写道:"足斤五仁月,加头莲蓉月,双黃旦蓉月,足斤豆沙月,加头火腿月,靓香咸肉月,水晶酥皮月......"。对于刚入省城的我,真是"刘佬佬进了大观园"。品种从字面可以理解,不就是一个月饼吗!怎么还冠以"加头,足斤"?后来请教当地老广,才知道,加头,是超出了按毎个月饼规格重量的优质月饼,而足斤,则是保证夠规定重量,做到"童叟无欺"。

   在广州,过中秋节,吃月饼不是重头戏,中秋之夜,家家户户炒田螺.吮田螺才是真正的过节。主妇们提前几天就买回了大而肥的田螺,在家泡养几天,使田螺吐出泥沙。中秋晚上,大街小巷开鍋爆炒用花生油,紫苏叶,红辣椒,蒜头.豆豉作配料的田螺,羊城飘逸着诱人的炒田螺香味,阵阵彼起彼落的炒螺声,奏起仲秋之夜赏月的乐章!人们边吮田螺,边唱起粤曲或客家山歌,不亦乐乎!咱外江佬也入乡随俗,学着当地人吃田螺过仲秋的习俗。在羊城度过了六十六个仲秋,也算是地道广州人了。吃田螺赏月过仲秋,也是华夏人过仲秋的一大特色,真是印证的民间俗语:十里不同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微孔胶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