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寻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

(2012-11-10 06:25:53)
标签:

杂谈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

  王崧舟 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大学文化。现任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校长。国家级学科带头人、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兼任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等职。“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教学风格“精致、和谐、大气、开放”。  

   关于王崧舟,总是有两种声音。一种来自一线教师,除了他亲手带出来的五十多个弟子,天南海北,无数小学语文老师以听他一堂“诗意的语文”课为荣。在他们心目中,课要是上成这样,就不是在简单地教书,而是在与文本进行生命的对话,与学生进行生命的对话。另一种声音则来自他的一些自恃“才疏学浅”的同行:对小学生大讲“诗意的语文”,太难懂,太玄了吧!
    不管旁人怎么说,王崧舟依然执著地呐喊:“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让语文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19岁那年,从边远农村考入中师的王崧舟,毕业时因为成绩优秀出人预料地被分配到县城一所小学做教师。
  1985年,毕业后在学校做了一年不同学科后补教师的王崧舟,因为一口富有磁性的普通话、一手入帖的粉笔字,被校长推上做全校公开课的讲台。沉默了一年的王崧舟敏锐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一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闯五关斩六将,连拔头筹;他本人,也接连被评为镇教坛新秀、县教坛新秀、市教坛新秀。
  机遇,垂青了这个肯学习、肯钻研、肯思考,时刻准备着的年轻人。王崧舟的人生旅途似乎也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然而,一个穷教书匠,在面临父亲大病需要钱的时候,他动摇过:弃教从政、弃教经商?低靡中,他的身体由于底子太薄也出了问题,他不再抛头露面,而是沉下来读书养病。
  1994年春节前夕,他又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个人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静穆的大山,突然感到,人,除了自己,谁也帮不了你。”王崧舟的回忆里,充满了对命运的大彻大悟。
  病床上的王崧舟读了大量的书:宗教类、哲学类、文学类、美学类的。这一段不搀杂任何功利因素的潜心读书经历,为他今后的路夯下了丰厚的人文根基,也成为他思想转折的催化剂——教书,不再是一种生存的道具,而是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
  面对越来越为考试而教学、远离生命原点的语文教育,他开始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思考:怎样让语文课达到“自由对话”的境界?怎样在字词句间唤醒学生对文本的“意会”?怎样让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各自的精神在教学中深深地卷入、沉浸和交融,达到精神契合?怎样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启迪其智慧、陶冶其性情、温暖其心灵、充盈其精神,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
  终于,王崧舟喊出了:“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磨”课千遍也不厌倦

  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记者在上面翻出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1998年,32岁的他被评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他应邀在全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观摩会上做课《万里长城》。这一课成为那次活动12堂课中最受欢迎的课。他一举成名。
  没有人知道,这称为他“成名课”的背后,王崧舟真的像这头掉进枯井的驴子,不断抖落着身上的“泥土”:
  《万里长城》的导入最早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欣赏一组长城的照片,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n次修改后成为:老师动情地朗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纳尔、美国总统克林顿游览长城后留下的题词,然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万里长城》的结课,原先的设计是这样的: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一首赞美长城的小诗。n次修改后成为:启发学生为长城题词。
  王崧舟说,“放下”“上升”,再“放下”再“上升”。每一次“放下”都是痛苦的,每一次“上升”都是快乐的。

  磨出的精彩,不仅是这一堂课

  此后不久,王崧舟举办了“王崧舟语文教学艺术展示周活动”,并应邀做了一堂公开课《一夜的工作》。“上完课,台上台下一片哭声。我也是哭着走下讲台的。这一课,让我真切体会到精神生命的永恒存在,也让我真正走进了诗意语文、诗意人生的殿堂。人课合一、高峰体验、全然进入、融为一体,语文从此成了我精神生命的图腾。”王崧舟的回忆里,仍掩不住当时的激动和激情。
  王崧舟凭着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过硬的教学功夫,成为我国小学语文界举足轻重的名师。

  为语文而来:有境界自成高格

  2005年,王崧舟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观摩研讨会上做课《长相思》,引起全场的热烈反响。
  被人们誉为“诗意语文”经典之作的这一课,王崧舟设计时磨了整整三个月。写文本细读、研究纳兰性德生平、查找大量的参考资料、认真研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和朱自清先生的《诗论》,在做了大量案头工作后,王崧舟感到材料很多、想法很多、思路很多,但就是苦苦梳理不出一个清晰的、可行的思路来。
  带着尚未形成完整、连贯、一气呵成的思路的尴尬,他走上了讲台。“没想到,就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我的思路竟然自然、悄然地在课中流淌出来。这一次奇妙的教学体验,使我惊喜地发现,我的课堂教学正在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谈及当时的感受,王崧舟十分自豪。
  此前,王崧舟为了在小学语文界树起“诗意语文”这面大旗,跑遍了全国23个省份一百多个城市,开设观摩课五百多节、讲座一百二十多场。
  “促动我这样做的,后来是一种使命感。”他在教学感言中这样写道,“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长相思》一课的教学,成为他思想境界升华的台阶——“我突然清晰地看见,我过去许多刻意的、需要强有力的意志去驾驭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构架已经内化为自己深层的、潜意识的、融入到整体生命中的自然行为了。我的教学风格在灵动的、嬗变的课堂实践中宣告形成。由教学习性走向了教学率性,我进入了一种新的教学境界。”
  感慨之间,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他对语文有了庄重的承诺、有了道义的担当、有了价值的坚守、有了浪漫的追寻。
  “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借尼采的话,王崧舟再次表达了他的执著追求——“诗意语文,我的朝圣路。”

  ■ 记者手记

  王崧舟双手递过来的名片很特别:深蓝色,正面的左上方是一个人奔跑或跨越状的图标(应该是他所在的拱宸桥小学徽标吧),下面是他办公室电话、住宅电话及手机号码。背面,是密密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问方知,原来他信佛,字维岳,号泊静斋主。
  在杭州西湖边一个叫青藤的幽静茶楼,他平静的男中音穿越时空的隧道,拨开封存的记忆之窗,让我从那个在1994年冬季独自辗转在病床上与病魔无声抗争的男子脸上,看到了这个人成就今天的原点。
  生与死,哲学与宗教,激情与梦想,在思者与行者间,王崧舟一路走来。

  ■ 妙 语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