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尘境中寻找真境

(2009-07-04 07:09:56)
标签:

行者

灯火

曾参

杂谈

分类: 札记

 

原发小说选刊2009-5

在尘境中寻找真境

 

 

 

郭文斌

 

 

 

先报告身份:我和文字都是行者。我是大行者,随我而行的文字是小行者。因为辛劳,小行者一次又一次地问我,你要把我带到哪里去?我说,寻找真境。小行者问,为什么要寻找真境?我说真境里有真实的快乐。

一天,当我带着小行者经过一个荷塘时,听到一阵笑声。驻足一看,发现一塘的莲都在笑我。好一阵羞愧,原来真境就在尘境里。之所以走了这么长的冤枉路,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是被障着的。真境和尘境之间,其实就隔着一层尘。它有意障住你的视线,逗你玩儿。

如同小时候蒙着眼睛丢手绢儿。如果我们把睁着眼睛看作真境,那么蒙着眼睛跑圈儿就是尘境。如此说来,尘境比真境好玩?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借助于蒙着,我们体会到了揭开的快乐;借助于揭开,我们体会到了蒙着的快乐。为此,我们睡着又醒来,醒来又睡着,乐此不疲。

在睡和醒之间,那个是真境那个又是尘境呢?这是一道难题。当我们的眼睛永远被蒙上的那一刻,那个手绢又丢向哪里呢?又是一道难题。还有蒙我们眼睛的那个人,他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到我们身后的?我们怎么就没有察觉呢?他是什么模样儿?还是一道难题。

孩子们不管这些,他们玩完丢手绢,又开始玩捉迷藏。借助于“藏”,他们体会“捉”的快乐;借助于“捉”,他们体会“藏”的快乐。那么,在“捉”和“藏”之间,那个是尘境,那个是真境呢?还是不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当肚子饿了时,“捉”和“藏”都不能解决问题,他们这才想到妈妈。

而一些孩子因为玩兴大发,走得太远,等他们意识到天黑下来,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怎么办呢?哭是没有用处的。有经验的孩子会静下来,倾听母亲唤归的声音,然后寻声回家;相对于这个“黑”,唤归的声音成了真境。如果听不到声音,那再静心观望哪个地方有灯火摇曳,然后跟光回家;相对于这个“黑”,灯火成了真境。没有“黑”我们无法看到灯火,没有“黑”我们也无法听到母亲唤归的声音;相反,没有灯火我们也看不到“黑”,没有母亲唤归的声音我们也听不到“黑”。

这时,灯火成为一种道路,唤归成为一种道路。对于走失的孩子,跟着灯火和唤归回家,成为最大的德行。

在“道路”上“德行”,世界上最美的意境就这样发生了。此刻的意境,已不是意境,而是一种道德。什么是真文学什么是伪文学,什么是善的文字什么是非善的文字,似乎也有了答案。如此,我们便明白如何才能为读者找到“真实”的快乐。

小行者又问,“真实”的快乐是什么?我说不知道。但我们可以用反证法寻找答案。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这个“道”高于生命,或者说比生命还贵重。由此可知,“真实”的快乐应该在“道”中。那么“道”是什么?还用反证法。释迦当年放着国王不做,而要去做一个苦行僧,按照常识,说明还有一个比财富、比美色、比权力更能给他带来快乐的东西。这是一种什么东西呢?无疑还是这个“道”。那么“道”在哪里呢?

夫子暮年,给他的高徒曾参说了一句带有总秘诀性质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可见这个“道”和“一”有关联,差不多能够等量代换。那么什么是“一”呢?

曾参给他的师兄师弟的回答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那么,什么是“忠恕”呢?

夫子一生演说的,就是这两个字。依浅见,这个“忠”就是不左不右的心,没有偏移的心,没有污染的心,没有遮蔽的心,没有走失的心,纯粹的心,故乡的心,原始的心,“人自初,性本善”的那个心。“忠”要让我们认识这个“心”,“恕”则是在我们认识这个“心”之后行动的总原则。按照最原初的那个“心”的本质、本意、指令去做事,就是“恕”。勉强说,就是按照“本善”去做事。勉强说,就是按照天意去做事。惟此,才能吉祥,才能如意。

显然,在认识这个“忠”之前,我们无法做到究竟的“恕”,因为盲人只能摸象。因此,要想真正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就得我们睁开眼睛,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盲人摸象,都在“恕”之外。

为此,让盲人获得光明就成了最大的“善”,因为只有盲人睁开眼睛才能看到“真”,看到“美”。可见“善”是“真”的途径,也是“美”的途径。自然,人生最大的快乐就在对“忠”的认识里,然后按此认识去“恕”,去行动。

认识这个“忠”,相当于我们在沉沉长夜燃得一灯,只有掌灯行动我们才不会走错路,不会碰壁,当然快乐。由此看来,认识“忠”成为问题的关键。

夫子讲得更多的是“恕”,释迦讲得更多的是“忠”。真是幸运,我们既有一盏“恕”的种灯,又有一盏“忠”的种灯,这个长长的灯的链条才得以延续,才不至于“万古如长夜”。

小行者说他知道了,道即真境,道路即意境。

我说好啊,可是,你真“知道”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