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下)
(2009-06-25 23:16:20)
标签:
孔子文化 |
分类: 讲稿 |
有一个大秘密孔子没有讲破,那就是仁的遗传学意义,当一个人到达仁的境界以后,除了自己快乐,还有什么好处?孔子自己没有回答,但是别人替他作了回答。据载,当年孔家向颜家求亲,颜父一听是孔家,立即同意了这门亲事。颜母说,女儿的终身大事,你也不去考察一下,至少应该面视一下当事人。不想颜父说,不用,孔门乃积善之家,不会有错。颜父的话果然应了验,后来孔门出了一位圣人不说,而且家道两千余年不衰,现在家谱已经记载到第七十几代,仍未衰相。当然,孔子是大济世家,肯定不是出于求得善报才去行道,但是对于世人,特别是讲究现实功用的世人,这个秘密不应该不让它公开。据研究,人的遗传基因中有一种类似于计算机芯片的东西,自动记载着人的善恶,并且按照一定的程序定时结算,阶段性地或者永久性地公布一下,那就是报应;被奖励者鸿运当头,被惩罚者运气扫地。这种结算有时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有时是以个人为单位的;只要你活着,就不能逃脱它的监控。有许多生命科学家已经发现,接受别人的良性祝愿可以改良人的细胞组织,而一些非常的大祝愿可以改变人的细胞组织,当一个人在万分感激的情况下,发出的感激会把一种类似遗传密码的东西发送给施恩者,这种东西,就是人们所说的好运制造者。窃想,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祝福吧?古人肯定是看破了这一点,过去的那些郎中,四处行医,一不收钱二不收财三不留名,他们肯定是知道这一秘密的。有人考证过全国不少高考状元,居然有一半他们的祖上是被世人传颂的教育世家。
报载,新加坡有一老太太,今年已经一百一十岁了,还能像小孩一样翻跟斗,好像不知道老是怎么回事似的。她的一生没有什么爱好,就是收养孤儿,办孤儿院,一百岁时,政府不让她工作了,给她发津贴,“勒令”她在家休息,可是没用,公差前脚走,她后脚又溜到孤儿院去了。报载,宁夏某县有一位名叫田振业的老人,八十岁时被大夫宣判“死刑”,不想八十四岁了,还能骑着自行车上街,截止此年,他已经有十四个孙子考上大学。据知情人讲,这位老人一生行为特别,有许多关于他的“段子”:当年给中学当出纳,煤油照明时代,一天傍晚,校长端了两盏灯去盛煤油,其问为何,校长说,一盏是爱人的。他说你爱人在小学,你到小学盛去。我们可以想象,校长如何尴尬。电力照明时代,上自习停电了,其把蜡烛依剩余的自习时间按比例切成半截给教师分发,教师们气得叫“田半截”。集资办学期间,盗贼半夜来偷木料,他为了追回一根松木椽子被小偷打得住院。许多辍学的学生被他悄悄叫回来,悄悄地接济,学校和教师却一概不知,直到后来这些学生考上大学了,工作了,人们才从他们的文章中知道田振业老人的这一善行。更让人不可接受的是有许多过路的乞丐,都被他收留过夜,翌日走时,还打发盘缠。等等。同这些“段子”一样,人们也传颂着在他身上发生的许多奇迹:骑自行车从几十米深的渡口掉下去,换了石头,也要摔碎,不想他翻起来扛了摔得稀巴烂的自行车没事似的回家;把新房子让给年轻教师,自己住危房,有天夜里,在他去上厕所的时候,房子塌了。等等。
前段时间,有朋友强烈地推荐一本书,说这个世界上什么书都可以不看,唯独这本书不能不看,说他的孩子原来是个问题学生,五毒俱全,看此书后,焕然一新,脱胎换骨一样。我问是什么书竟有如此魔力,他说《了凡四训》。又是《了凡四训》,当年那位高士推荐给我,因为书店没有卖,就作罢了,这次就想知道它到底是一本什么书了。上网一查,原来是明神宗年间一位名叫袁黄(号了凡)的大进士给自己的儿子写的,果然了得。他对“仁”的遗传学秘密做了革命性的阐述。古人讲,错过是罪,就我多年的阅读经验,不敢说“书无未曾被我读”,但也读了不少了,但我觉得,这本书的确是不能错过的。宋儒朱熹有一首诗讲得非常好,他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我读过此书的感觉是,以前我们的教育大多都是“枉费推移力”,如果让孩子们自己读了此书,就可以“中流自在行了”。话说回来,如果让世人懂得了“仁”的遗传学秘密,那么也可以“中流自在行了”,社会也许可以不必要那么多警察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意思?解释很多。有人说学习并且常常温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有人说让仁德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不是很快乐吗?我的理解是拿“仁”到生活和工作中去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古之“习之”者举不胜举。范仲淹、岳飞、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林觉民等等。他们一个个用生命的耀眼弧线划亮了儒学的天空,众所周知,在此不谈。这里我想说说《四库全书》中记载的一位大儒赵清献。赵清献名忭号阅道,官至监督御史,人称“铁面御史”,以太子少保致仕,卒谥清献,其诸多事迹中最让我动容的是“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请问我们有谁敢把自己白天所做的事情悉数告之天地?因为俯仰无愧天地,所以才有“晚年学道有得,临终于后人诀别,神志不乱,安坐而殁”。有研究者取证,人在临终时会有那么一个瞬间,一生的所作所为会在几十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许多人的大恐惧大慌乱大痛苦都是在那时发生,赵阅道能够安坐而殁,是其“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功夫对他的应现和表彰。设若我们的每个官员都能够将“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那将是一种什么局面?因此,我在多个场合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道德才是第一生产力。
每到一些单位和学校去讲课,讲台就成了我“习之”的一个好去处。
我的一位学生分配到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参加工作不久,他来给我说,现在的每一个工程,如果严格地追究,质量过关的不多,大多时候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就给他讲了吕洞宾的故事。当年吕洞宾的师父给吕洞宾教点石成金之术,当他得知这金子五百年后还会变成石头时,他给师父说自己不学这法术,师父问为什么,他说这不是叫我坑五百年之后的人嘛,师父高兴地说洞宾你考及格了,就把最上乘的法理教给了他。我说你在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可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造化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就是让你替他把关,你就要有一种吕洞宾的精神。这位学生听了我的话,严格执法,坚决爆了一桩豆腐渣学校工程,代价是不久就被调离质量技术监督局。他来向我诉苦,我给他说和那些在自己的岗位上混一辈子的人相比,你的生命已经被你自己点石成金,哪怕只有一次,但你已经尽力,造化会因此奖励你。曾参说:“为人谋而不忠乎?”现代人说:“把敬业当成一种习惯”。作为人,你已经是一个君子;作为公务员,你已经是一个称职的公务员。学生释然。不久,他在另一个岗位又干出了出色成绩。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常给儿子说,我不要求你一定要考第一名的学分,但我必须要求你争取第一名的人格。我常拿先贤的“无以恶小而为之,无以善小而不为”教育他。他说事实上他也想做好事,只是没有时间。我说你不做坏事就是做好事,再说,你可以在顺便的情况下做好事啊,比如,喝完饮料你总可以把易拉罐扔在垃圾箱里吧,上完公厕你总可以把水笼头关上吧,到公园你总可以绕过草坪吧,到大街上你总可以做到不随地吐痰吧,遇到哪位同学有困难你总可以力所能及地帮他一下吧。等等。有时,饭不可口,他不免会发些小脾气,这时,我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儿子会面生愧色,把掉着的脸子放下来,拿起筷子吃饭。平时,儿子讲起他们同学谁谁的父亲在如何重要的部门,如何日进斗金。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儿子神情中的艳羡也会去之大半。等等。儿子没有想到,孔子的每一句话,都是说给他的。
初中时,有位老师来家访,听得出她的最高教育目标是教会学生竞争。我说我的要求正好相反,我不要求你一定要给我带出来一个状元,我希望几年后你交给我一个懂得敬畏,知道廉耻,具有爱的能力、感恩的能力、回报的能力、快乐的能力的产品,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竞争的机器。
儿子没有让我失望。高中分文理班时,被班主任争抢,我把他看作是“习之”的成果。
“仁乎远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就文化工作者而言,我们编发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稿(片)子,就是在“习之”。我也常给同事讲,一部(篇)文字垃圾被签发,要比洪水猛兽还可怕,其罪业和印数成正比,和读者成正比,有一千个读者就等于你种下了一千个恶因,有一万个读者就等于你种下了一万个恶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就等着收获等量的恶果吧。电影《英雄》里有个情节,音乐可以杀人,我觉得不是演绎,音乐的确可以杀人,文字也可以杀人,当我们每天看着安详的文字,就心平,而只有心平才能气和,而气,在中国就是原始生命力。恶劣的文字通过眼睛,种在心田,无异于毒药。所以,作为出版工作者,真应该以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姿态供职。
我想这也是“习之”。
作为一个党员来说,按照党章要求自己,就是在“习之”;作为公务员来说,敬业奉献就是“习之”;作为国家来说,落实“三个代表”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习之”;作为世界来说,不以强欺弱,和衷共济,就是“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06年仲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