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6日,章丘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优质课评选第二天。赛课在章丘四中初中部举行,选手讲的的课题是《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
   
写下这个题目感觉有点不合适宜,近几年大家都在谈核心素养,再提三维目标是不是落伍了、过时了?其实,昨天晚上我也计划重点观察一下学生的表现,写一篇关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文章。但听完风格迥异的六堂课,自己的想法改变了,还是先谈谈三维目标的落实吧。鲜明的对比,典型的同课异构,在优质课赛场上真的很少见,使我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上午讲课的Z老师和S老师是两位年轻、有想法的教师。他们准备了很多鲜活的资料,有视频、有图片、有文字案例,这使课堂丰富了很多,学生也较好地地融入了课堂。具坐在教室一侧听课的老师说,Z老师讲课时,学生感动的热泪盈眶。(我坐在教室后面,没有看见学生的表情。)S老师的“一笔也不能少”令课堂增色了不少。但他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抛弃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脚手架”——知识体系,这也是很多讲公开课老师的通病。Z老师由于准备的资料过多,课堂前半部分显得过于拖沓,致使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时间不够,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没有讲清、讲透。S老师选用的视频《我不是药神》片段,我感觉有点怪怪的。虽然每当学生迷茫时,教师总是勉强拉回来,但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偏离了。还有S老师对本节课内容研读的不透彻,只是抓住国家对公民个人的作用不放,而没有提到公民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义务。
   
下午大L老师和小L老师的课堂与上午的课堂完全相反,只是关注知识目标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目标。他们的课堂上也有视频和案例,但感觉那是课堂的点缀,只是为了让评委看的,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客观而论,下午两节课大L老师讲的课更清楚明白,对学生学习考试会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似乎欠缺了一些。
 
  最后一节讲课的D老师,是我们章丘道德与法治学科很有潜力的一位年轻老师。她的课堂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在课后评议时,我却没有再提。毕竟这节课能讲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一节课要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可能属于老生长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真实地存在着。公开课有很多老师过于追求外在的形式而忽视知识目标,有的甚至为了讲课而临时拼凑点材料让评委看。平时上课不少老师图省心,只是一味地落实知识目标,而回避了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教育教学其实并没什么深奥地道理,只要把基本的教育常识落实好就可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