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非老师的书感觉真诚而厚重,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如同隔壁办公室的老教师,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在谈自己对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对教育、对教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没有某些专家的故作高深、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有的只是常识、常理、常情。从《不跪着教书》到《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笔者再一次感受到吴非老师对教育的爱之深,对当前课堂上一些教育弊端的恨之切。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相信每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都有自己的感受。只不过有的老师时间长了变得麻木不仁、见怪不怪;有的老师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的老师为了一己私利,成了功利教育的帮凶。吴非老师,一位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中国教师的良知,思考、书写、呈现当今课堂上发生的种种现象,呼吁课堂教学向常识、常理、常情回归。
基础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始终着眼于“人的教育”,如果教师眼中只有“课”而无“人”,那样的“教”没什么社会价值。回想自己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始终在“课”与“人”之间徘徊。曾经为了讲好优质课,在不同的班级一遍遍试讲;曾经为了取得优异成绩,置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于不顾。也曾经在一个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问自己,如何能让自己的课堂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如何能让学生在幸福快乐中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学者张文质先生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他们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可我们是“牵着蜗牛去散步”,急不得。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在现时,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和失败;如果因为我们的努力,为学生多打开了一扇窗,让他的前行路上多一抹绿色;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学生未来人生的一笔财富。我想课堂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孩子心里多装一些美好的东西,善良和友爱,诗和梦,打好童年的“底子”。
在课堂上,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避免让学生觉得发言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哪怕学生在课堂上说错了也不要紧,课堂是一个可以出错的地方。实际上上课发言说错了的学生,教师对他的学习状态有数,而从不开口的,教师没把握,有时很难做出判断。课堂上学生的“说”暴露出问题,教师才能及时地在课堂解决,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这样的教学才会更有价值。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样,学生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一个年轻教师的成长进步,离不开课堂上的“摸爬滚打”,一次次与学生的激情碰撞,一次次的相互启发,既培养了学生,也成就了老师。教师有时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如果他们从学生的角度揣摩自己的教学,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每节课,都和未来有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