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在高新区第二实验中学听了历元中学石艳秋老师执教的《活出生命的精彩》一课。整节课结构合理,环节流畅,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应该是一节不错的公开课。但在突破难点“贫乏与充盈”时,笔者感觉石老师用力有点偏,致使学生盲目迎合老师、缺乏深度的思考,缺少过程性思维,没有很好地突破该难点。
“贫乏与充盈”不仅指物质层面的,更是指精神层面的。不是说学生参加的活动少就是贫乏的,参加的活动多就是充盈的,而是指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如何。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充盈要看这个人有没有理想目标?他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的态度如何?他的人生有没有厚度?石老师在突破该难点时,选取了学生身边的一组案例,有学京剧的、有骑行的、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等等,应该说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教师也就是仅仅停留在内容的丰富多彩上,而没有进一步深入挖掘。尤其是,那个学唱京剧的学生,上台给大家唱了几句京剧,赢得台下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应该对这个同学进行现场采访。让这个学生谈谈她在学京剧过程中经历的成功与失败,她是如何对待的?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在此基础上,再与另外两幅漫画(网瘾与厌学者)进行对比,引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在分析生命的贫乏时,石老师用了上面的两幅漫画——网瘾与厌学者。“有的人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也不善于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敢也无力去面对生活的困境与难题,狭小的世界限制了生命的生长;有的人缺乏生活目标,无所事事,在时光流逝中生命日益空虚。”那么,讲到这里时能不能结合当今的应试教育来谈一谈,学生每天上十多节课,作业写到十一二点,这是不是一种贫乏;周末,家长给孩子报了三四个特长斑,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有没有收获,必须去学,这是不是一种贫乏。
在课堂上,石老师还犯了二元思维的错误,把贫乏与充盈完全割裂开了,只要不是贫乏的,那就一定是充盈的;只要不是充盈的,那就一定是贫乏的。实际上,生命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从贫乏到充盈要有一个过程,学生的思维也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此列举了:旅游、做家务、运动、娱乐、参加班级活动、参加公益活动、读书学习等等很多方面,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所踪。在此,笔者建议授课教师应该抓住一个案例,进行深度挖掘,启发学生深度思维。引导学生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丰富生命中的道德体验,提高生命的感受力、理解力。让生命得到滋养,自然就会一点点充盈起来。
“贫乏与充盈”这是一个很哲学的话题,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上面只是笔者一点粗浅的认识,这部分究竟应该怎样授课,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