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发表于《济南教育》2017年7、8月合刊,转载请注明出处)
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是人的本能,更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天性。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很多课堂上却出现了无人举手、羞于表达的现象。在最近的“一师一优课”试讲、录课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不同程度的反映“课堂上学生不举手、不主动参与、课堂气氛沉闷。”很多教师禁不住问“我们的学生究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有,只是在录制“一师一优课”的过程中更多地教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某个学校、某个教师身上,而是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而且是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初三、高三两个毕业班更甚。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展现出爱表达地天性,爱上课堂表达,我谈一下个人粗浅的认识。
一、让学生有话可说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除了要考虑课标和教材之外,更要考虑学情,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话可说。除了借班上课外,我们一线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自己的班里上课,平时要多留心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班级特点、学生特长,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出现教师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绝大多数同学应该都会,可实际情况却是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这说明教师对学情了解还不够透彻。
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忌问题突兀,既大且难,让学生“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确实这个问题不好分解或者分解之后就失去了问题本身应该具有的价值,教师也要想法设法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思考表达,触类旁通,也会有话可说。
二、让学生有话敢说
学生的课堂表达积极性,有一个有趣地现象:小学生比初中生积极、初中生比高中生积极,非毕业班比毕业班积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学生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也有客观环境等外在因素。对此,教师要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时候老师的评价很重要,一句积极地评价可能令学生激动不已,说了还想说;同样,一句消极地评价也可能使学生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从此再也不愿回答这个老师的问题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来越重视同伴之间地评价,这时,教师要引导同学之间学会宽容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教师课堂效果也不一样。和蔼的教师,课堂气氛会活跃一些;严厉的教师,课堂气氛会沉闷一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不妨对自己的主人多一点笑容,不要老是一副苦大仇深地模样,这样会吓得我们的主人想说也不敢说话。有人说,微笑是最美的肢体语言,教师不妨多一些微笑,这样也会看到学生甜美的笑容。课堂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至于上公开课,主要还是一个放松心态的问题。有学校领导、老师听课,上课的师生多数会有不同程度地紧张。这时,教师要首先放松,因为情绪是相互传染的,只要教师轻松了,学生自然也就放开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导入部分设计点小游戏、小活动,哈哈一笑,自然就放松了,后面的表达也就顺畅了。
三、让学生有话会说
课堂上,学生不止是想说、敢说,还要会说才行,也就是要善于表达。同样一个问题,有的学生三言两语就表达清楚了,有的学生啰里啰嗦,半天不知所云。这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如何抓住中心组织语言,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反复训练的。
学生每一点微小地进步都会对他起到激励的作用,当他尝到表达的乐趣,就会乐此不彼。再说,表达本身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天性。你会发现,当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有时课堂你想摁都摁不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