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雏鸡死亡原因及解决办法

(2009-04-24 10:57:03)
标签:

家禽饲养

杂谈

分类: 畜牧养殖

雏鸡的早期死亡,占有全程养殖伤亡较大的比例,直接关系到养殖的成败,在育雏期间保证良好的成活率是养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在鸡群生长发育的第一个生命薄弱期,死亡的原因主要有苗源因素和饲养管理因素,苗源因素约占死亡总数的40%,饲养管理因素约占死亡总数的60%

苗源因素:

1、种鸡患有垂直传播性疾病,比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新城疫抗体不均匀等。近年来种禽养殖成本在不断增加,一些规模小、资金薄弱的种鸡场不能严格的执行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只要有种蛋,能孵化出鸡苗就行,给商品代的养殖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商品鸡进雏时要选择有资历、规模较大、正规的种禽场鸡苗,如果进雏数量过多还可以要求厂家实时的跟踪指导,索取种禽场提供的免疫程序,如果鸡苗出处不详,在雏鸡进场后及时使用一些广谱抗生素进行鸡群净化,进雏第一日龄做新城疫疫苗的超前免疫。

2、种蛋在孵化期感染病原菌。种蛋未能彻底的消毒,孵化操作间卫生较差所致,孵化过程当中病菌侵入鸡胚,使鸡胚发育不正常,出雏后脐部会发炎形成脐炎,这是导致雏鸡死亡率很高的原因之一。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孵化场的管理做起,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养殖户在购买鸡苗时尽可能的亲自去提取,同时还可以了解孵化成的环境及管理情况。
饲养管理因素: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规模化养殖使用育雏伞相对来说对温度的控制比较好。初生雏鸡需要较高的温度:第一周育雏的温度为33-35℃,以后每周下降2℃,约经过6周时间,雏鸡就可以适应自然环境。温度适宜:雏鸡的羽毛光滑整齐、精神饱满、活泼好动、分散采食,分布均匀,食欲旺盛,饮水适度,叫声轻快,食饱后均匀分布在育雏伞的周围,伸颈舒腿熟睡。温度过低:雏鸡羽毛蓬乱、畏冷聚集在育雏伞热源附近,不爱活动不思饮食,发出“唧唧”叫声。温度过高:雏鸡远离热源、两翅开展下垂、精神不佳,食欲差,频频饮水,张口呼吸。在操作中鸡舍温度表应悬挂合理,不能有死角,高度一般保持与鸡背平行,同时密切注意鸡舍的湿度,防止低温高湿情况的发生,较理想的湿度是第一周保持在60%-70%,第二周以后湿度为55%-60%

2、饲喂数量不合理、饲养密度过大。

     养殖中为节约养殖面积,个别养殖过程存在饲养密度过大情况,导致饮水器和开食料盘不能合理摆放,常使鸡群互相挤压。每平方米鸡舍面积的养鸡数量,一般为:1-2周龄雏鸡,每平方米可饲养30-40只,100只雏鸡至少应有34.5升大小的真空饮水器,7日龄后可以逐步过渡为乳头饮水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当的给鸡群分群,强、弱、残分开饲养,保证雏鸡能够足够多的采食,为后期的生长发育做良好的基础。

3、育雏饲喂方法不正确。

     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给饮用温开水,在温开水中可加入适量的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葡萄糖的使用一般不能超过两天。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应该做到饮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饮水器的选择要合理,水槽不要过大或过深,会导致雏鸡羽毛弄湿发冷扎堆压死的现象。雏鸡开食宜在初饮2-3小时后进行,此时可见60%-70%的雏鸡有随意走动、用喙啄食地面的求食行为。通常在出壳后24小时内开食,饲喂雏鸡要做到: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少喂勤添,刺激雏鸡采食,饲喂次数一般是前2周每天喂七次。

    4、鸡舍卫生环境恶劣、疾病预防不够重视              

     个别的养殖场区不太注意鸡舍卫生,鸡舍地面或炕面的垫料不及时更换,一些厌氧菌伺机大量繁殖,落出料槽外的饲料发霉变质,鸡舍氨气浓度过高。舍内不经常打扫,舍内温度高、湿度大,鸡粪成堆,病原体和寄生虫卵长期生存,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容易传播,从而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要搞好鸡舍卫生,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和垫料,保持鸡舍干燥,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消毒,及时进行鸡新城疫、法氏囊疫苗等接种。雏鸡白痢和球虫病是育雏阶段两大疾病,育雏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预防时间和方法,等到病鸡出现症状后才采取有关措施,工作被动,治疗效果差。育雏期间同时还要做到以下疾病的预防:感冒、白痢、慢性呼吸道病、传染性支气管炎、脱水、痛风等疾病。

     5、其他原因。                                             

     如兽害、鼠害、啄癖、药害等人为的因素,雏鸡进场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实时对舍内小气候进行调整,密切关注雏鸡采食、饮水状况,做好防止雏鸡意外伤害的准备工作。

家禽的饲养,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环境的改善和控制、应激因素的控制及补救措施、饲料添加剂的合理应用,坚持“自繁自养”及“全进全出”,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经验,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才会有效地减少养殖成本,获得好的经济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