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水花消失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跳水运动员入水时的水花大小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要想入水的水花小,就要考虑运动员压水花的技术了。运动员入水时,会排开与自己身体相同的水,这些被排开的水其实就是水花形式呈现的。因此,水花的大小和运动员体积大小是呈正相关系。当运动员体积越大,水花就会越大,反之亦然。
一般情况下身体入水时与水面的接触面积越大,水花就会越大。人的速度也会影响水花的大小,速度越快,水花就会溅得越高。
此外跳水运动员的实际身材与水花大小有关,运动员身材越细长,肌肉线条越是匀称,那么在入水时,其身体状态保持流线形情况下,身体表面会形成一层气流,这可以增加身体表面与水之间的粘滞力,使水花变小。
但是,光具备以上条件还远远不够。要想压出完美的水花,还需要纯熟的压水花技术。到底如何才能实现水花消失哪?
或许大多数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以为把两臂伸直,手掌相对合拢,呈现出前面尖后面大的楔形体,入水后的水花是最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一开始,不少跳水运动员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甚至有人尝试用脚先入水,采用的是脚面绷直,脚尖最先插入水中的做法,这样做虽然可以有效减少入水时所受到的冲击力,但水花依然很大。不过,这也给跳水运动员帶来了新发现:如果脚面不绷直,而是勾着脚尖入水,水花要小得多。
于是开始有人尝试用双拳入水。后来慢慢演变成了如今的“压水花”方式:头要正直,双腿要并拢,两股伸直,两脚要绷直,背部要挺直,收腹,手臂伸直上举,靠近耳朵,把身体拉成一条直线,两只手翻掌,并且重叠起来形成一个面撞入水。该技术的核心在于手掌要翻掌,并且重叠形成一个面。
值得注意的是,水花消失并不是指运动员入水时真的一点儿水花都没有,这样的情况特别少,观众能看到的“零水花”,也就是镜头能捕捉到的落水瞬间,一般在运动员周围会泛起一圈较小的水波,但很快会消失。
然而“压水花”其实还有一定的风险,以平掌入水的技术为例,这种做法虽然有效地减少了入水时溅起的水花,但也增大了入水的撞击力,很容易引起腕部损伤。所以,初学者切勿在缺乏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模仿,以免受伤。
录自(老年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