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星螳螂拳谱(3)(文趟子拳研究会藏)

(2009-06-30 22:20:13)
标签:

杂谈

七星螳螂拳谱(3)(文趟子拳研究会藏)

六、撒掌
以一手拍去来手,以另一手顺其势撇出是也。磨盘掌为繁复之手,斯撇掌则较单纯,惟有阴撇与阳撇之别。阴阳撇法.俱以头部为攻击之目标.用法简单迅捷。如身躯短小者,可坐马避之,倘尤高大于施用者,则宜向来手作力拒,尤须注意其变化,否则便时有连续之攻势反使踏入被动之陷阱。
   
七、迎面掌  
以掌心作锋,迎面打出者是。脑,使心脑即明,可迅速指挥四肢之运用,因此视觉不仅关系于应敌之一切,且为先决掩影之手,追为遮盖彼方视觉而设之手法无疑。迎面掌是集合两掌为用,既轻以掌心作锋,迎面打出者是。搏击之道,除俱备身手腿步之灵敏锐利外,对于视觉亦颇为重要。对于付出生命代价之搏击竞斗毫无犹豫之时间与审视上之空间,是以视觉所及.即通于心便,复分长短与攻守于一法之中。掌之面积大于拳倍,其必提步,然后用迎面掌,实寓双重意义于其问。既集双手,于上三路尤能照顾,下三路颇有空虚之感,为弥补其缺起见,乃先提腿以减小对方攻击之目标,俟机将提起之脚反袭对方之下三路。其法先用一掌,曲肘横搁于顶上.与此手之同时由正面出另一掌直奔对方之面部,设使一击而中固佳,但对方急求招迎,我亦可利用既提之腿,此连环先后之法,必因势利导,循空突入,使彼无法解让为能着。练之者固无悻致成功之易.能向此中寻求与研究、练习、试验、循序以来,必有成功之日也。
  
八、连环措掌  
属迎击之类,乃托彼方臂肘者是。措掌中有顺措掌,倒措掌之别,集顺倒二法,便成连环。惟不论顺倒与连环皆是合两掌为用,措掌之重要,垒在一措字。分筋、措骨、打穴、击脉,皆是拳中之毒着,顺措掌专破挫拳,倒措掌乃为崩拳克星。对方以崩拳自我头上打下,我俟来手已到时,即先用一手自其肘部托之,首往后微仰,于是来势虽凶猛,亦为一托一仰之瞬息而消除,此为措掌法之前半着。我为竟全功,必再用另~手自上拍其腕间,以资配合前半段之托法,由此则其腕肘之间,便受我反拗之力所击袭,而难子抵受,发力虽非雄劲但受击者却如万钧之势。至此乃成措掌之半程,亦系措入之法。一至措出之法,则是彼方拼却失去一手之危机,或既寻求得消解之法,而甩挫拳,自我额下抽上,此时既已短兵相接,在势固不许我更有所犹豫,于是我亦施展出连环措掌之法,亦为先用一手托住来手之肘部,另一手则力握其拳,落马成玉环势,以造成全身之压力,顺势向前反屈来手,使彼屈于我势,即全身倾扑,至此则我连环措掌之法,已?用无遗矣。

丸、切腰掌
即腰斩是也,但须辅以腿,方可致用。切腰掌又分为玉环腰斩与引针腰斩之类,其切腰之掌固同,但运用上则殊异。前者是用玉环步,以紧扣对方之前马,一手横架头上,以迎拒来手,然后突前用一掌横切彼腰部。后者则是以七星步为用,并且先用另一半,将来手封闭使之归后,始出掌横撇彼腰部,同时更借七星步之勾入彼前锋马而倾仆之。切腰掌不但要用活劲柔劲,且要将腰部以顺势活用之,否则便蹈失败之源矣。
  
十、磨盘掌  
是采取如旋转之象.即是集三掌为一组,或内外各三掌,合为六掌,分长短先后伸出,此去彼返,彼过此出,连绵不绝如石磨之旋转不绝者是也。

 

十一、双推掌  
亦两掌合用者,一为挑开来手,另一则乘进马之势,用双掌合击上中之部。双推掌与双比掌虽同为双掌,但其法各殊,其法为我以右步在前,右手伸出而行,我面对之敌人,突将我手捉住,我不但不退步求脱,且顺势进而逼之。逼之之法先用左掌,沿右臂下穿出,使缠提我之手破解,其手既脱解,我即迅速进马玉环步,再以右掌自彼腹部,配合左掌平撑面部,两掌齐出,使彼有顾上失下之虞,而我双推掌法,可极尽其能事而畅行矣。
  
十二、连环三掌  
以横掌由右左右,或左右左合三纪动作而成一者是。其法我以右脚及右手在前者,则是原前骑马式撑前,而先以右掌平撑而出,再原步倒退,收右掌,而以左掌替之,再复撑前,用右掌撑去,是谓连环三掌。斯三掌者,既符实用,而又雄浑敏捷,兼而有之,实不可多得之法门也。
  
十三、双屯掌  
两掌由玉环步之推进,直向中心屯出是也。凡用双屯掌者,必配玉环步,是取其集中全力,向前冲击之势。其法为对方以双拳自中路冲击而米,我先以双手分左右顺其势略作撤退而施去之,使来势消失其锐气与其劲,于是我紧乘此微妙之空间,复向前撑去,同时我双手化掌,反向其胸部插去,此为双屯掌先封后打之真义,并非如一般想像中之险着。
  
十四、单屯掌  
此乃似柔而实剐之掌法,因其致用与势态颇相近于黑虎偷心一法。用时且多以骑马式出之,此足证明是刚手无疑,致用之道.有用原手将来手先挑去,然后顺势屯入,又以另手先封去始撑入屯之者,总之并非冒险之手法。且有撑前之势,以增强发劲,殊不可侮之,柔手刚打,幸毋以一挑一屯之微而见弃也。
  
十五、大小翻天印手
翻天印亦如磨盘手一般,集多手以为一组手法者。且有大与小之分,大者雄劲势猛,小者则快速易用。实则各有千秋,只要详察个中三昧,体察当前需要,便可运用其奥妙。大翻天印,是以最终之一掌,横拦于头上,成骑马式者便是。小者则将终手横收于下者是,并且多以登山式为用.运甩上实殊途同归也。

肘 法

肘之为用,与指法相反。指者,极尽其长之能事;肘者,则为短打之妙着。本门系有八肘之法,其法不离五形。螳螂八短之中,以肘法为主。
    歌目:八肘有何用,方法在五形。
    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
    连环式难挡,开花拳更凶。
    六劲融通后,变化真无穷。
   
一、叠肘   
叠肘是专压对方之肘部,亦即八打中之破骨千斤法。彼手为我所封,我再甩叠肘,自上叠下压逼,若不善解救,则有断臂之虞。破之则以沉肘卸去为佳法也。
  
二、沉肘  
沉肘之法,为拳出尽,为封来手,沉肘曲臂,以小臂封也,是为贴靠妙着。
  
三、拐肘  
是两相贴近之时,以之作短打者。譬喻粘肘被彼方横肘沉下,直压吾手,此时两身接近,胜败在此一举,吾须犯险以贴靠之法迫之,将托上之肘横撞。此法虽险,善用者反能化险为夷。
   
四、粘肘   
粘肘则顺形.拳法中能利用形势者,谓神着。其肘直,吾以曲制之;其势正,吾以侧攻之。因形度势,判别虚实,乘机取利,则成败之局立判。粘肘可抽上托其臂,或漏手打其胁。
   
五、撞肘
曲肘时,撞其颔下,无不曲尽其妙。
   
六、双提肘
前后被贴之最佳防御也。续变崩拳,彼方无躲处。
   
七、盘时
盘肘须连及臀法、步法,才显其摔丢之妙。
   
八、顶肘   
此时以顺步迎头而进之法。顶而打之,力猛无匹。盖肋力之所以强者,用其缩短尺寸.而增其力遭,尤其用于防御时,实犀利之良法也。

肩 法

肩部不常用,习练之拳套中亦少见,必单独专练之乃可。譬如被方之腕臂已为我所紧捉。彼必谋挣脱,但我亦以千载一时之机,决不可失,予是互相争持,我可即闪身疾人,以肩部向其肘托去,如负重物之状。既得手.其手必断无疑。虽欲用叠肘、沉肘之法,亦难挽救。且肩部位高而力强,肘必失其效用。若欲避免此危,则必于未被担破之先,即求解脱为妙,

指 法

指功之发劲用力,不及拳掌,但其轻巧敏捷,与出手辄取对方面部重要位置,则又迨非拳掌之所及。
   
一、取眼   
螳螂动手先取眼,取眼方式有探手而入,或刁手取之,但拼两指之功力亦有限,若非久练与单独致力于此者,亦难运用切当也。
   
二、锁喉
喉为呼吸之所系,其重要性实不亚于眼。锁喉之法至多,返身锁喉,封手锁喉,翻身锁喉等皆是。
   
三、抓面   
面部位置宽广,我不集中打其一部,即无重大之伤害。故出手敏捷,取位正确,则威胁之成份至高也。

 

螳螂拳拳理

众所周知螳螂拳法有着自已的武功体系,他的武功训练方法,不仅是别具一格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在数百年间,培育出了众多威振武术界的武林高手,这应该说与他的独道的理论体系有关,认真研究螳螂拳之拳理,能够从更深层次上掌握本门武功心法。此为古代真传之不二法门。

螳螂拳的特点:为出招先叫手,对方接势而应变,抢中门靠身短打,动作弧中求直,手脚并用,快速敏捷,招势组合连发。

故螳螂拳歌诀称:

出手点睛抢中门,挨近短打须靠身。

弧中寻机刚直入,黏粘榜贴发寸劲。

虚实真假多变化,刚柔互为法中蕴。

手脚并用招势连,螳螂拳法日月新。

螳螂拳之柔说

见过螳螂拳的,往往说螳螂拳刚猛,速度快,反应敏捷,变化多端是其特征。当然,这样说确实没有错误。但也不是绝对的。螳螂拳的入门,不是要讲刚,而是以柔活为先。拳中讲八刚十二柔,其实那是指手法而言,属刚的手法主攻,属柔的手法主防。
有人说八肘之拳讲拙劲,这肯定是不对的。至少王家太极螳螂中没有拙劲这种说法。拙劲,应当是坐或挫劲的误传,实际上是下沉之力。别人看到分身八肘的动作古朴蛮拙,以为是拙劲,是形而上学的,说是拙劲,肯定是不对的。
八肘是练习劲力的拳法,也是功法,在螳螂拳中是最重要的功夫。讲的是力量的爆发艺术。
其拳势往往是刚猛无辟的,但并不是说其基础就是刚。因为八肘不是入门拳法。
螳螂拳的入门,讲的是柔、慢、活。无论是从那套拳入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入门之初不能以快为主,要柔要慢要活,这是初学入门的根本。不柔,全身僵硬,根本无从体会拳势所导的劲力。不慢,动作快速,拳势就会变型,不活,蛮拙,就出不来反应敏捷。
或许说,太极拳所讲的也是柔慢,但螳螂拳的柔慢不是讲表像,是讲内理,这是一个根本的区别。螳螂拳的表像是刚猛,而刚猛则是建立在初期的柔活基础上的,从柔活到刚猛是个必经的阶段,这是实战的需要。当在柔中体会了劲力,就要慢慢从刚猛中发出来,就要变慢为快。所以柔活是螳螂拳入门之基
入手要柔是指初练架子时,当架子已熟练,劲力及身法没有问题后,自然动作就会快和刚。自然而然。

七星螳螂拳史

  螳螂拳是我国古有的一种拳术,它起源于梁武帝时,至今已演化为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等诸多门派。虽然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各派螳螂拳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拳法风格,但各派螳螂拳同根同源,各派螳螂拳的练家都认同的始祖是王郎。

  纵观螳螂拳的发展史,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发展时期:古代秘传时期和近现代发展时期。古代秘传时期是指从王郎创拳到"李之剪得遇异人传授"这段时期,近现代发展时期指从"李之剪得遇异人传授"以后的时期。

  七星螳螂拳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融汇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技击方法和拳术理论。概括说来,有以下的拳法特点:

  一、 劲整力圆 周身相合

  二、 拳紧体松 轻沉兼备

  三、 贯穿紧凑 节奏明快

  四、 刚柔相济 长短互用

  五、 开合收放 蓄发相变

  六、 腾挪闪展 身法灵活

  七、 勾搂缠封 变化无穷

七星螳螂拳在近代的发展情况

  螳螂拳鼻祖王朗在少林寺传授后即隐居茅山不出江湖,此螳螂拳法秘不外传,后有升霄道人云游至此得此不传之秘传入民间,从此,螳螂拳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道光年间,平度县崔家集李家庄李之箭得遇异人传授此螳螂拳术,武艺学成后设镖局于济南,盛名远播,有"闪电手"和"快手李"之美誉,以后又在闽候府台任护卫,毕生英名不减。李之剪光绪十三年告老还乡后,由南至北访友归籍。因晚年无嗣,李之剪遍觅贤者以继承其技,至福山闻听王云生善拳法,登门访之,了解王的门户后,叫王演习观之不赞一语。王不服与之较技难于招架数败,于是拜李之剪为师,数年尽得其技。李公亦云游访友北去,传闻至奉天,以后又进关天津卫等地访友,不识其踪。

  王云生,光绪年末科武举,生于一八五四年五月十三日,民国二十年冬月十三日寿终。王云生住福山县烟台西关王家胡同,同治十三年在毓璜顶玉皇庙李义春道长处学弥祖长拳。光绪十一年时年二十三岁在家设武馆教武。光绪十四年得遇恩师李之箭,尽得其传。恩师走后,王公云生在家静心演练,悉心研究,集百家汇集大成,技艺精进。王公将此拳法传于大弟子"古育黎"范旭东。

  范公字翔生,烟台大海阳村人,体格雄壮魁伟,人称范大力,精铁砂掌、罗汉功。曾有一次行经田野,适有二牛抵角,见范公来疑相犯,乃共奔范公面前欲用角抵之,范公见来势凶猛即严阵以待,先到之牛,被范公集全身之力用右脚踢腹部,此庞然大物应声倒地。后到之牛被范公用右手握其角,右掌用力击牛,前脊一掌,牛亦倒地,农人以为范公击毙其牛,要求其赔偿,范公曰:吾为自卫而已,倘若吾被牛抵死,尔等肯赔命否。事乃平息,由此范公之名益腾播遐迩。

  光绪末年,有俄人约范公往西伯利亚霍地市较技。范公到达霍地市先击败俄人台主,然后取而代之,经多场比赛均非范公对手,范公得锦标而归,威名远振。

  范公传给大弟子郭嘉禄(莱阳人)、二弟子杨维新(蓬莱人)、三弟子林景山(莱阳人)、四弟子罗光玉(蓬莱人)五弟子王传义(烟台人)。

  大弟子早卒,二弟子杨师维新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其传人有肖树斌,肖在大连四杰馆传给张庆和、傅有贵和几个日本人,肖树斌在日本仍有传闻。

  三弟子林景山在天津赭玉璞手下任教官,后继承范公武馆在烟台任教,其传人有:胡永福、邵华亭、王春山、林春生(林师长子)、牟傅祖、凌华堂、于天堂(于海)、、钟连宝等人。胡永福在大连四杰馆任教,其传人有李会堂(又名李占元)、李瑞年、徐洪勋、王清刚等人。李占元在青岛台东区任教,王清刚在大连金县城里任教。林师另一传人王惠兰又名王小飞与林师同在赭玉璞手下任教官,与林师半师半友,其传人王庆斋在沈阳。

  四弟子罗光玉民国八年受聘于上海精武会任总教练之职。后在广州、佛山、港、澳等地精武会任教,门徒遍及东南亚及海外等地,在海内外影响非凡,其传人有:马成鑫、邹喜功、于乐江、林伯炎、范永振、陈震仪、崔魁三、崔寿亭、张宝厚、迟伦之、郭祖强、黄汉勋、黄锦洪、潘永昌、郭子硕等。

  五弟子王师传义乃王公云生之孙,曾在上海精武会和山东会馆任教八年,一九五二年开始在大连设馆任教。其弟子有:王茂生、马广友、王文章、迟学元等。

 

七星螳螂拳特点

  刚柔相济,长短相兼,轻而不浮,稳而不滞,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快而不乱,脆而不短。讲究长打短,快打慢,硬欺软。其练法步到拳到,击手必连及步。每式动作都适于实用,贯穿紧凑,一气呵成。其中分别刚、柔、长、短、疾、徐,不能相互混乱,长短不分。其攻守比较繁杂,攻则以七长而进,守则以八短为本,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指上打下,打下而捎上,指左打右,打右必须防左,上下关照呼应,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头脑冷静,细察敌情,防止对方欺虚做实,要身手灵敏,身出步随,长短互用,手脚吻合,心欲进而手足齐施,长拳短打殊无二理。

螳螂拳谱摘录

螳螂拳法概论
  (勾漏采挂,黏粘贴靠,刁进吊打)出手为勾,回手为挂,漏是出手回手,采是随手而入,黏是邦,即滚擘也,粘是拿,贴是挥擘劈也,拷是大拷打,刁是反手螳螂刀,进是拳步乘势而上,吊是提高敌手而进攻,打是成一括名词,如圈、直、拷、漏、劈、撑等,都应名为打,是向敌攻击之意。

螳螂手法总敌

一、    螳螂打
(一)    见刚而提步,回手而贴壁,起手而双棍(捆?),中心而出手,见截手而偷手,偷手而急入肘,
入肘而蹦捶,蹦捶而还步,还步而直冲,直冲而直磕,连磕而滚拳,若滚漏即双勾,逢勾即入手,见入即崩摊(砸?),崩摊(砸?)即闪步,闪步而进护眼,见护眼而底漏,底漏而摇手(即粘拿),逢粘拿而入头捶,头捶而必防取底势,逢底势而入防双手过脑,打下而取上,取上而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亦当防左。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打代(带?)招,连招代(带?)打,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真是杂家,后之学者,切究其理,洵精微奥妙,此势乃以柔克刚之法也。
  (二)取上打下,取下打上,里外返车,务要身法软活,手法快利,忽起忽落,开合无定,提步入手,不分先后,举手而步即随之,长短勾顺,舞不虚发,所谓手足相合也。

王朗螳螂总敌(短打要诀)

进退虚实,蹿跳出入,闪赚腾挪,开合收闭,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夫短打之要诀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化,有中门三十二,左右三十二,知此门路方可入手,化者入手而变也,此可谓变化无穷矣。
翻车辘轳捶,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

左十六门 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

纵步起手贯耳锤,提步挂面加通臂,蹲身劈手入双掌,上下左右加螳螂,迎面挑手双赶月,闪赚双勾扑崩掌,且加原拳还原拳,崩开辕门迎面闯,底漏尖刀起护眼,燕子别翅黄龙反,勾楼通臂连三掌,漏滚粘拿脸上脸(险?),扑按护眼偷漏手,崩锤穿腮连步肘,骑马顺步推双掌,里(里?)磕外磕必偷手。

右十六门 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

出手眉头先下掌,左右摔捋劈面闯,迎面前手跟后手,扑手漏手叠双肘,霸王拽弓入单手,提步反棍(捆?)海底偷,鹞子反身双提捋,倒提翻车回马走,摇步左右燕子卓(啄?),八步头锤撩险(阴?)脚,搬肩采手必起膝,逼膝双指取眼窝,鲤鱼摆尾缠勾腿,偷手尖刀加崩搁,白虎洗脸迎面罩,遍身长短十二要,手法散乱必蹿跳,若遇外方云游客,举手无成方巧妙,闹里夺粹失一看,后悔当年未受教,虚心求师访名友,何愁分金难得窍。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闪赚双手扣

螳螂中行手三十二门连歌诀

双手过脑飞当中,抱头连步取当中,提步闪赚看形影,劈破中门压当顶。回马一步倒提杆,偷手翻身取海底,蹲身连拳疾蹄跳,鹞子翻身黄龙罩,崩砸穿腮洗虎脸,偷漏圈锤取脑眼,砍掌贴壁入挑肘,磕手破肘起后手,黑虎掏心连步肘,扑手偷手砍锁口(喉?),连拳入手窝里剖,双勾合手回舊道,贴门闪赚疾收闲,夜叉探海手扑地,燕子双飞伏井底,困龙出蛰翻身起,鲤鱼翻打劈岔,燕子投井盘腰胯,阵搏大困十八捆,鹰拿燕雀连九滚,野马上槽脸上险,大鹏挺翼回身转,青龙摆尾剿双手,缠封提步反身闪,缠揽偷手打双膝,纵步起手迎虎脸,崩开辕门添两壁,双手抱月心窝上。

短打十戒
  
  一、强横无义者不传 强横则为乱 无义则负恩 逢蒙之事可鉴也
  二、求教不诚者不传
  三、不传则已传 则或多或少必用真实手法 勿执外道以欺人
  四、须传忠义之士 谦恭之人 匪僻之徒决不可传
  五、背地勿毁灭他人 以显己能
  六、无故不可动手 好胜莫与交锋 即迫不得已 宁甘拜下风 谢以不能
  七、遇游方教师 勿与比试 致人失利败名 而立无容身
  八、勿自恃豪 强越理犯分 悸逆争斗 致千人怒而犯天谴
  九、横逆相加 祗可理说排解 勿妄动手脚 即万不得已 亦须打有轻重 宜安穴窍免致伤人
  十、遇孤懦无主之人 被人凌辱太甚 不妨代为出气 然亦须有分寸 使人情顺而理安
  
  短打之要诀
  
  总是八八六十四门,九九八十一变化。知其门路者,方可入也,亦变化无穷矣。翻车辘轳,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锤,总是双手扣。诸家手法各有所长,如取下而能打上,里门返外外门返里,入手而即提步,提步而即入手,务要先明出入进退,虚实刚柔,长短起落,开合收闭之手。长有七之妙,短有八短之强,虚则实进,实则急去,虚虚实实随手而入,临时能变,方成魁士,照谱修炼,何愁不成。
  
  挂耳破通拳三十二手
  
  双手过脑飞当空 抱头连步取当中
  提步内赚看形影 劈破中门压当顶
  回马一步倒提杵 偷手翻身提海底
  蹲身连拳疾窜跳 鹞子反身黄龙罩
  崩耳穿腮虎洗脸 偷漏圈捶取脑眼
  砍掌贴壁入肫肘 磕肘破肘起后手
  黑虎掏心连步肘 扑手偷手砍锁口
  连拳入手窝里剖 双勾合手回旧道
  贴门闪赚疾收闭 夜叉探海手扑地
  燕子双飞伏井底 困龙起蛰反身起
  鲤鱼反身大劈岔 燕子投井盘腰胯
  陈抟大困十八捆 鹰拿燕雀连九滚
  野马上槽险上险 大鹏挺翅回身转
  青龙摆尾剿双手 缠封提步反身闪
  缠揽偷手打对膝 纵步起手迎虎脸
  崩开辕门添两壁 双手抱月心窝点
  
  左十六门贯耳破通臂手法要诀
  
  纵步起手贯耳捶 提步挂面加通背
  蹲身劈手入双掌 上下左右加螳螂
  迎面挑手双赶月 闪赚双勾扑崩掌
  且加原拳还原拳 崩开辕门迎面闯
  底漏尖叉起护眼 燕手别翅黄龙及
  勾搂通背连三掌 漏滚粘拿脸对脸
  扑按护眼偷漏手 崩捶穿腮连步肘
  骑马顺步推双掌 里磕外磕忙偷手
  
  右十六门通臂破贯耳手法要诀
  
  出手眉头先下掌 左右摔捋劈面闯
  迎面前手跟後手 扑手漏手叠双肘
  霸王拽弓入单手 提步反棍海底偷
  鹞子反身双提捋 倒提反身回马走
  摇步左右燕子卓 入步头捶撩阴脚
  搬肩采手忙起膝 逼膝双指取眼窝
  鲤鱼摆尾缠勾腿 偷手尖叉加崩搁
  白虎洗脸迎面罩 逼手贴壁用大靠
  
  九九八十一变化歌
  
  第一趟
  起手左右挂耳 化为窝肚暗连通
  泰山压顶势非轻底堂插花双并整
  辘轳翻车紧接 双脚翻车并用
  翻上捎下不停留 手脚起无定
  
  第二趟
  迎面直取前后跟 进步左右肘如轮
  出指即使护眼手 抱头遂用肘补心
  回手拳翻太阳窟 须用头捶取眼根
  双手抱耳往里靠 左右揽马次第寻
  
  第三趟
  底漏化铁门 搌手单赶月
  鼻梁进双拳 坐肘取揽马
  起脚踢海底 剿手黄龙撒
  提步复一手 迎面捎一下
  
  第四趟
  黄龙摆尾是绞手 咽喉底下来回走
  回手眉头下一掌 变化顿肘入盘肘
  蹲身底堂打鹤膝 缠封提步双月收
  回手还用螳螂打 反覆不离双手扣
  
  第五趟
  压顶总是翻车化 左右摔捋打上下
  海底取宝复一手 翻身又加双棍打
  里磕外磕难招架
  
  第六趟
  左右双棍忙蹿跳 野马上槽取脚腕
  扑手入手咽喉蹿 左右圈捶取脑眼
  翻车辘轳左右打 轱辘反车上下缠
  一覆一翻无招架 虎抱双收逼手拳
  
  第七趟
  崩砸原是螳螂来 力劈中门揽马排
  左右破膝横定捶 总是底堂黄龙摆
  
  第八趟
  螳螂砍劈王朗传 细学螳螂来捕蝉
  两脚站定十字步 轮开两柄似闪电
  出指先点人中穴 摘星换月上下翻
  扳肩起膝用头捶 重整螳螂回外旋
  
  第九趟
  扣手繙车君须知 翻车既是螳螂式
  提肘铁门黄龙翻 缠封粘拿肘合膝
  滚漏崩砸砍劈手 连环到卷左右出
  四面八方风车样 总是螳螂谁敢敌

崩步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虎跨斜捕蝉式  3、虎跨捕蝉式  4、登山左插掌  5、登山右补捶   6、纵跳封统捶  
7、入环右叠肘  8、入环右崩捶   9、背踢双拨掌  10、马式双封手  11、登山劈刀劈捶  12、右勾搂采手
13、跨虎翻车式  14、登山劈刀劈捶 15、登山右补捶  16、马式双封手  17、登山右腰斩   18、马式左崩捶  
19、提脚左刁手  20、提腿反提刁  21、马式右劈轧  22、扭步左黏肘  23、登山左拐肘  24、登山右斜掌
25、马式正补捶  26、双刁左揪腿  27、跨虎双捆手  28、踢腿刁取眼  29、提腿相劈掌  30、刁手反倒爪
31、拼腿上挑捶  32、提腿下截捶  33、提腿上挑捶  34、登山封齐掌  35、反封左撑捶  36、迎封右撑捶
37、挂手顶桥捶  38、吞塌右扇耳  39、吞塌左扇耳  40、吞塌右扇耳  41、引针右腰斩  42、登山左圈捶
43、登山左崩捶  45、七星左刁手  46、七星右补捶  47、跨虎捕蝉式

十八叟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七星左刁手  3、七星右劈轧  4、提腿封统捶  5、登山叠右肘  6、登山右崩捶  
7、右勾搂采手  8、七星挑补捶  9、吞塌右抵掌  10、登山右崩捶  11、七星右刁手  12、七星左劈轧
13、提腿封统捶  14、登山左叠肘  15、登山左崩捶  16、左勾搂采手  17、七星挑补捶  18、吞塌左抵掌  
19、登山左崩捶  20、七星左刁手  21、七星右捕捶  22、撤步左躲刚  23、撤步右躲刚  24、登山双摔捶
25、提步封统捶  26、登山右叠肘  27、登山刁劈捶  28、右勾搂采手  29、七星翻车式  30、七星左刁手
31、七星右补捶  32、里缠丝轧腿  33、挂统躲腿式  34、七星右劈轧  35、双刁右揪腿  36、双摔手封掌
37、引针右腰轧  38、登山左圈捶  39、登山左崩捶  40、七星左刁手  41、七星右补捶  42、跨虎捕蝉式

躲刚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七星右补捶  3、七星双击掌  4、追式反冲爪  5、右勾搂采手  6、七星挑补捶
7、七星右缠丝   8、七星挂统捶  9、撇掌右抓腿  10、七星右补捶  11、撤步左躲刚  12、撤步右躲刚
13、双封手统捶  14、刁手左崩捶  15、七星左刁手  16、七星右补捶  17、登山右挫捶  18、穿手揽马势
19、磨盘闭门腿  20、登山右圈捶  21、右勾搂探手  22、登山右抵掌  23、登山封统捶  24、马式偷心势
25、七星右拐肘  26、七星式抵势  27、走步高挑手  28、七星右补捶  29、七星右缠丝  30、七星挂统捶
31、七星挑补捶  32、斜步右缠丝  33、登山挂统捶  34、撇掌右抓腿  35、登山右补捶  36、登山右抵掌
37、缠丝大转身  38、七星挂统捶  39、七星挑补捶  40、七星捕蝉式

 

插捶拳谱

1、背转双蓄势  2、白鹅掠翅式  3、双封手扑腿  4、登山封统捶  5、封手十字腿  6、撤步右补捶
7、撤步左屯掌   8、登山封统捶  9、马式挑劈轧  10、十字挂撑腿  11、马式右劈轧  12、追式辘轳
13、登山封顶脐  14、封手横轧腿  15、蹬捕右叠肘  16、斜登山崩捶  17、双封平统捶  18、登山翻车式
19、圈手十字捶  20、登山右圈捶  21、封手左劈捶  22、马式偷心捶  23、双封手统捶  24、封手十字腿
25、双封手扑腿  26、登山封统捶  27、转身封统捶  28、叠肘小蹬捕  29、七星式低劈  30、走步高挑手
31、七星右揽捶  32、封手右圈捶  33、右勾搂采手  34、马式右揽捶  35、翻势右揽捶  36、双封手扑腿
37、登山封统捶  38、封手十字腿  39、马式右劈轧  40、偷步反封手  41、封手穿心腿  42、封劈右削捶
43、封手十字腿  44、马式右劈轧  45、纵跳挂撑腿  46、马式右劈轧  47、登山封统捶  48、跨虎挑统捶

一路要摘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躲腿开门式  3、纵跳出身式  4、左封右劈捶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偷心势
7、登山右崩捶   8、右闭门脚法  9、撤步左直统  10、撤步左直统  11、上步封统捶  12、孤雁左出群
13、进式右劈捶  14、踢腿燕子式  15、跨虎右挑掌  16、双封手插掌  17、七星低轧膝  18、提腿上仰膀
19、入环右叠肘  20、提腿双封手  21、左掠翅踢腿  22、登山右反掌  23、脱手右圈捶  24、撤式左右掌
25、入环右叠肘  26、入环窝肚捶  27、右掠翅踢腿  28、提腿双刁手  29、入环低劈轧  30、走步高挑手
31、七星右补捶  32、登山右挫捶  33、入环右腰轧  34、扭步横屯掌  35、入环右腰斩  36、上穿下劈式
37、登山右圈捶  38、马式漏轧膝  39、圈手右上圈  40、回手单鞭势  41、右封左圈捶  42、左封右圈捶
43、入环右腰斩  44、右勾搂采手  45、入环右腰斩  46、撤步右挑掌  47、进式双翻爪  48、撤式右叫圈
49、马式右补捶  50、撤式左屯掌  51、进式双刁手  52、撤式左屯爪  53、纵跳左仰膀  54、登山翻天印
55、撤式双逼爪  56、进式右撇掌  57、进式磨盘手  58、进式磨盘手  59、撤式右叫圈  60、进式右补捶

梅花落拳谱

1、背式双覆掌  2、倒势捕蝉式  3、入环单臂爪  4、提腿迎面掌  5、穿掌封蹬捕  6、起式反底接
7、入环单指单  8、提腿右献桃  9、入环右滚膀  10、登山右挫捶  11、入环右腰斩  12、封手左统捶
13、吞塌右补捶  14、登山右崩捶  15、右闭门腿法  16、登山十字捶  17、挂式左圈捶  18、登山左崩捶
19、七星左刁手  20、七星右补捶  21、登山右反掌  22、进式漏切掌  23、撤步左统捶  24、登山右圈捶
25、登山右挫捶  26、入环右腰斩  27、统捶十字腿  28、马式右劈轧  29、右掠翅踢腿  30、登山左直统
31、跨虎左单鞭  32、跨虎左刁手  33、登山右圈捶  34、马式漏轧膝  35、右圈单鞭式  36、登山右挫捶
37、入环右腰斩  38、登山右反掌  39、中式右叫圈  40、登山右圈捶  41、登山右挫捶  42、撤步挂统捶
43、登山右劈轧  44、踢腿右滚膀  45、撤步大翻车  46、连进三辘轳  47、提腿左挫捶  48、提腿右挫捶
49、双封手蹬捕  50、撤步左挑掌  51、撤步右挑掌  52、转身双捆腿  53、跨虎左挑掌

梅花拳谱

1、背转双蓄势  2、入环掠翅式  3、提腿迎面掌  4、入环右反掌  5、提腿双提刁  6、入环双压掌  
7、入环单臂爪  8、引针右腰斩  9、提腿右献桃  10、入环右滚膀  11、提腿左献桃  12、入环左滚膀
13、提腿右挫捶  14、穿捶右蹬捕  15、回身右封手  16、底穿左封手  17、扭步右叠肘  18、扭步右崩捶
19、提腿双提刁  20、入环双压掌  21、穿梭刁手式  22、入环右腰斩  23、封手双飞腿  24、跨虎右叠肘
25、跨虎右崩捶  26、走步右轧膝  27、提腿上仰膀  28、入环右摧掌 29、提腿迎面掌  30、登山右反掌
31、撤式穿统捶  32、撤式封统捶  33、走步右挑手  34、七星右补捶  35、右封左圈捶  36、左封右圈捶
37、入环右腰斩  38、右勾搂采手  39、跨虎右截捶  40、双封横统捶  41、纵跳右仰膀  42、撤式挂统捶
43、进式右劈轧  44、进式右盖掌  45、进式右反掌  46、撤式左屯掌  47、登山右叠肘  48、七星大撤式
49、七星式低劈  50、走步高挑手  51、七星右补捶  52、踢腿右滚膀  53、引针右腰斩  54、双刁右圈脚
55、跨虎右挑掌

梅花手拳谱

1、四平双蓄势  2、七星右补掩  3、入环右反掌  4、穿手漏撇掌  5、引针右腰斩  6、引针左腰斩
7、登山右圈捶   8、登山右圈捶  9、入环右腰斩  10、双封手揪腿  11、偷步反封手  12、双封手扑腿
13、吞塌低掌(牵?)势  14、进式大翻车  15、右漏掌轧腿  16、撤步左统捶  17、吞塌右补捶  18、登山右崩捶
19、右闭门脚法  20、跨虎右跳掌  21、回身刁踢脚  22、圈捶连环腿  23、入环右仰膀  24、七星左刁手
25、七星右补捶  26、登山右挫捶  27、穿手回劈轨  28、入环右滚手  29、进式右漏手  30、撤式左统捶
31、马式右补捶  32、跨虎捕蝉式

白猿出洞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登山左挫捶  3、双封手揪腿  4、穿掌右蹬捕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右补捶
7、登山右坐捶   8、扭步左黏肘  9、劈圈右仰膀  10、提腿左刁手  11、登山右挫捶  12、提腿右刁手
13、登山左挫捶  14、提腿左刁手  15、蹬山右偷手  16、提腿右刁手  17、登山右偷手  18、中式左叫圈
19、登山右圈捶  20、马式漏轧膝  21、登山右崩捶  22、右闭门腿法  23、跨虎右挑掌  24、提腿双封手
25、返身轧脚势  26、撤步右统捶  27、转身封统捶  28、马式右补捶  29、登山右挫捶  30、入环右腰斩
31、登山右反掌  32、拳脚两底加  33、撤步左统捶  34、马式右捕捶  35、登山右挫捶  36、入环右腰斩
37、登山右反掌  38、双封手蹬捕  39、登山封统捶  40、马式右屯掌  41、登山右崩捶  42、右闭门腿法
43、跨虎右挑掌  44、孤雁左手群  45、登山右圈捶  46、右勾搂采手  47、撤式右统捶  48、马式右补捶
49、跨虎捕蝉式

 

螳螂出洞拳谱

1、中平双蓄势  2、入环单劈爪  3、提脚右挫捶  4、穿掌右蹬捕  5、登山封统捶  6、马式右补捶
7、登山右挫捶   8、入环右腰斩  9、斜步勾搂采  10、入环窝肚捶  11、双刁左揪腿  12、穿掌左揪腿
13、登山右圈挫  14、右勾搂采手  15、踢腿低捕蝉  16、窜跳回身式  17、扭步低轧膝  18、入环圈仰膀
19、撤步挂统捶  20、进式右劈轧  21、进式采取眼  22、进式采取眼  23、撤式左统捶  24、进式右补捶  
25、登山右崩捶  26、右闭门腿法  27、跨虎右挑掌  28、提腿右劈势  29、登山右单转  30、提腿翻天仰  
31、进式封统捶  32、马式右补捶  33、蹬山右挫捶  34、入环右腰斩  35、螳螂出洞式  36、入环窝肚捶  
37、登山右崩捶  38、右闭门腿法  39、跨虎右挑捶  40、中式右中圈  41、登山右圈捶  42、登山右挫捶
43、入环右腰斩  44、登山右反掌  45、蹬扑双封爪  46、封牵坐盆式  47、入环窝肚捶  48、入环右滚手
49、进式右漏手  50、入环右腿斩  51、撤步右挑掌  52、入环右滚手  53、撤式双封手  54、追式双撞捶
55、双封手捶掌  56、七星低轧膝  57、裹缠丝横斩  58、登山右劈轧  59、登山右崩捶  60、右闭门腿法
61、跨虎右挑掌  62、登山封统捶  63、偷步右叠肘  64、偷步右崩捶  65、穿捶右蹬捕  66、登山左圈捶
67、跨虎右截捶  68、入环右滚膀  69、闭门单臂爪

大翻车拳谱

1、中平双提肘  2、中平双坠捶  3、撇捶右单鞭  4、登山大翻车  5、登山大翻车  6、登山大翻车
7、三撤辘辘捶   8、双封手统捶  9、登山右壁捶  10、登山右劈捶  11、登山右直统  12、马式偷心捶
13、登山右劈捶  14、登山右劈捶  15、登山左直统  16、马式偷心捶  17、登山右劈捶  18、登山右直统
19、马式偷心捶  20、三撤辘辘捶  21、转身反抽捶  22、右抽左冲捶  23、登山右单鞭  24、登山大翻车
25、双封手统捶  26、登山右劈捶  27、登山左直统  28、马式偷心捶  29、撇捶右单鞭  30、登山大翻车
31、双封手统捶  32、登山右劈捶  33、登山左直统  34、马式偷心捶  35、转身反轴捶  36、扑腿低捕蝉
37、窜跳回身式  38、登山右劈捶  39、登山左直统  40、马式偷心捶  41、登山右崩捶  42、右闭门腿法
43、跨虎双辗捶  44、提腿左圈捶  45、封手右直统  46、统捶十字腿  47、马式右劈轧  48、十字右直统
49、跨虎左单鞭  50、中平双提肘  51、中平双坠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