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寒蕾技法探索之四

分类: 寒蕾技法 |
十七
一般情况下,工笔画不使用覆盖的方法修改,也不像写意画那样挖补,而是擦洗,这样才能保持一种透薄的效果。
给大家介绍一种好用的擦洗工具:平头笔。
熟宣与生宣不同,不管多浓的颜色都只留在纸的表层,可以擦洗。平头笔能把带颜色的表层轻易地去掉,但是这支笔是不能轻易使用的,它就像投掷在画面的一颗炸弹,能使刻画深入的形象消失无痕,把精彩细节恢复成一片白纸。它能消灭错误,同时也滥杀无辜,在擦洗范围内的所有色块线条都会受到波及,无一幸免,纸质也严重受损。被平头笔扫荡过的画面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收拾过程需要很精确的修复技巧。
http://blogcache.artron.net/201107/4/448142_1309746555W1b8.jpg
平头笔的制作方法:
选用废旧勾线笔,把笔头剪至两三毫米长,再修成半圆形。注意不要选用大笔,太大的笔头会影响擦洗的准确程度,也不要留太长的笔头,过长会影响擦洗力度。
擦洗注意事项:1
2
3
4
5
十八
有两个字能总结我最近两年的画风——拼接。在材质媒介与表现技法的选择上,我面临了两难抉择,我无法割舍任意一方,于是我将它们进行了拼接。
材质媒介
熟宣的厚实与敏感更适合我的技法表现,于是我选择了熟宣,用它描绘我钟爱的绢。我在熟宣上面画出各种各样的网格来仿造绢的温润。然而,网格是个脾气古怪的家伙,我费尽力气想控制它,它却离我越来越远。它不需要我的修改,它不接受我的束缚。过多的干预会破坏网格的生动,从2006年开始制作第一张网格背景开始,我曾有过无数的的失败:
我试过在拓印的基础上再复勾。花费了很长时间,换来的却是一片僵死。我灰心丧气,试着不拓印,完全用笔画出网格,比如《等待》,光是背景我就用了2个月。我用排笔和小笔不停勾勒,在背景上画出绢纹,面积太大很难均匀,加深了一处,四周就浅了;加深了四周,这一处又浅了...反反复复,如同一场醒不过来的恶梦。2012年,我不经意拓印出很美的网格边缘。有了这边缘,网格的轻率狂妄突然变得合理。不需要修复,不要惊动它,它是如此完美。我欢喜地看着它,然后在空缺的地方,把它的映像忠实地复制过去,使之完整。
表现技法
http://blogcache1.artron.net/201303/11/448142_13629942723Bnw.jpg
十九
我更喜欢画身边的亲朋好友,适当的距离让我保持冷静的观察角度,多年的接触让我闭起眼睛也能回想出那张生动的脸。说不定哪一天出现某种诱因,我会产生把这张脸固定在画纸上的冲动。
这个诱因很关键,它是情感与形象的契合点,有了它,一副肖像创作才能真正开始。可以说,每一张肖像后面都有一段或长或短的年月,都有一份或深或浅的情感,不尽相同却都与真、与善有关。
在肖像创作里,情感是个永恒的话题。我始终相信,生活的细节片段里隐藏着人性的美好。我始终相信善良的人能收获快乐。善良令人珍惜已有的幸福,善良的眼睛看出世界的美丽,吃亏是对别人的施舍,挫折是成长的磨练。
人性更是自相矛盾而耐人寻味的,与其评判好坏还不如静心欣赏这丰富多彩的正反面。比如南北地域差异所造成的性格差异:南方人平淡如水,疏远的人际关系会造成冷漠,同时也换来安全。北方人豪爽热情,亲密的人际关系会造成伤害,同时也换来帮助。正是各类矛盾体的自由组合形成千差万别的人性:老人阅历丰富却带点童真,男人飒爽硬朗却带点温柔,女人娇柔细腻却带点干练。多彩的人生如同历史长河里的片片涟漪,短暂,却值得尊重。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008/26/448142_12828146659DN4.jpg
二十
熟能生巧是一种刻苦坚韧的学习态度,它揭露从笨拙生疏到精准巧妙的秘密,“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把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往里倒油,油没洒,铜钱也没湿。如果我們没经过训练,也像卖油翁一样不用漏斗倒油,只会把油洒了一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漏斗是管用的方法,是好用的工具,它能减轻学习难度。熟能生巧,慢慢地漏斗会显得多余。
技法只是述说情感的手段,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何不放下包袱,让求学旅途变得轻松自在。比如中国画的审美评判中,有几组概念常常被人对立起来。我认为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也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是可以和谐地互相依存的。
1
2
3
和许多事物一样,熟能生巧也会转向反面。当技艺娴熟,“巧”就很有可能转变为油滑。与其这样
http://blogcache1.artron.net/201308/14/448142_1376461692f5b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