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寒蕾技法探索之三

分类: 寒蕾技法 |
十一
比如厨师公开自己的食谱,详细列举出原材料、配料、制作过程,甚至完整地拍摄下来,公诸于众。如果死板地照着做,也能模仿出一样的菜式,但却学不来那种精致与讲究。因为大厨控制了各种火候、主次味道的配搭。这就是“度”。同样,
所以每当我面对生活原型时,总提醒自己不要被精彩的表象迷惑,试图分解出“度”的密码,但常常在失败中发觉自己的幼稚。
我一般都是定下具体的构图后,才开始拍摄照片资料,但我并不过分依赖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国画的造型特点。目识再加上心记,客观形象经过眼睛、心灵的两层过滤,如此的精简概括,所呈现出的形象就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即使看起来很像,也仅仅是感觉像而已,与照片是完全不同的。
1照片的真实不等于绘画的真实。
国画的平面性造型和照片里的空间透视之间是有矛盾的。
2
我画了五辆停放在一起的自行车,每辆车都有不同的形态特点,我选择几张自行车照片里的细节,改变了车辆的摆置方式,运用黑白相衬的原则描绘自行车通透的金属框架,那长短疏密的线条交织着变幻不定的光影,给人带来视觉快感。我还不厌其烦地刻画了自行车的铁锈,这些铁锈有一股浪漫的气息。曾经,自行车是如此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伴随着我成长,盛载着许多珍贵的记忆。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310/8/448142_1381207218u0Lc.jpg
十二
几乎所有物体上面都有纹理。有些物体看似光滑,把它放大却能看到纹理。
具体物象都是点、线、面、的结合体。点是最小的视觉单位,把点相连成为线,把线平移成为面。反过来,把面分解为线,再把线分解为点就出现了纹理。所以,纹理就是把平面细密化的产物。它是由点线排列而成的有序肌理,其内部构成具有一定规律性。
纹理不等于花纹,纹理与花纹即有区别而又能互通,随着观察距离的改变,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比如一块没有花纹的布料,把它放大到一定程度,纹理就形成花纹。纹理是近距离才能观察到的物体质感,依附于物体基本结构。
绘画中的纹理依附于基本结构诸如构图、造型等因素,作用相当于装修建筑物表面所用的涂层、石材等。纹理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它无法改变既定的格局,起不了关键性作用。然而,如果运用得当,纹理能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画面效果,营造出别样的氛围。
古人早已运用线条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纹理,惟妙惟肖却有别于客观实体。例如用均匀的细线表现松软的毛发,用不同的皴法表现不同质地的山石,用不同的描法表现不同的衣物材质。这些艺术表现手法都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主观地解构物体,再经过夸张与概括,达到艺术的真实。
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对花纹的运用是很独特的。画中人物的衣物花纹与其真实形态有很大差异。画家对花纹进行了平面处理,使空间感完全消灭。画中花纹并不随着躯体的空间形体扭转产生变化,而是平铺着,展现出最完整的形态。花纹一旦从属于平面感的造型,就脱离了客观的空间关系,带有很强的自主性,成为工笔画家手中一个灵活手段。
我偏爱纹理,很少画花纹。我用纹理取缔了华丽繁杂的花纹,简化成朴素的点和线,恢复到最简单的状态。纹理排列依然没有因应形体转折产生变化,平平地铺在人物形体上。不同的只是我让点线排列产生疏密变化,使它们转化成轻微的虚实关系,形成若有若无的明暗效果,在保持平面感的同时又交待了形体结构,增添触感。
十三
在生活中,纹理无处不在,它依附在物体表面。有些物体不仅表面有纹理,连它的自身结构就是纹理,以纹理方式出现,比如拉链。人类着迷于纹理制造出的神奇世界,东西方对它的喜爱程度,自古没有太大的差别。而东西方对纹理的表现,却带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中国工笔画的纹理表现最重要的并不是表现技巧,而是如何对纹理进行主观取舍,巧妙运用纹理的疏密对比。
所以工笔画技术依靠的不是耐心而是智慧,不仅仅在纹理的精细上做文章。中国人很容易理解:并不是画得越繁密越显得精细,密和疏是一组矛盾体,它们只有在相互的映衬下,才能充分展现对方。
密与更密放在一起无疑就是一种浪费,就像参加选美的姑娘站在同一舞台上,很难分辨出谁更漂亮些,她们的美已经在竞争中互相抵消了。如若把她们分散在人群中,每一个都足够惊艳——懂得利用不起眼的平凡才能更好地映衬出美艳。
1疏衬密
密和疏是一对细致与省略的矛盾组合,使细密的块面显得更加精美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它旁边留出疏朗的平面,一层层地叠加组合,形成精美的视觉效果。
这个腰包本来只有一种材质,为了让它更精致,我把它换成各种疏密不同的材质一圈圈叠加:光滑----粗燥--光滑—粗燥,接着,还是光滑—粗燥--光滑—粗燥……
http://blogcache1.artron.net/201010/11/448142_1286766419ak8F.jpg
2密衬疏
疏和密是一对润滑与粗燥的矛盾组合。
使块面显得更加润滑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它周边围上细密粗燥的平面。
在人物画创作中,遇到画面的最重要部分,脸和手时,我只在关键的转折部位小心渲染,保留了纸本身透明的颜色。脸部周围的块面本来可以轻易地用颜色平涂,我却把它放大,变成整齐排列的点或线纹理,在细密粗燥的纹理衬托下,只有白描勾线人物的脸部和露出来的手脚已经显得非常细腻,不需更多渲染。
十四
我习惯用拓印或喷色方法表现纹理,拓印或喷色技巧很容易掌握,最难把握的的是后期加工,擦洗、点染等等。
拓印或喷色的纹理就一像块外表普通的璞玉,需要除去杂质,打磨出美丽光泽。或者像一匹刚烈的野马,需要耐心调教。调教经常是大刀阔斧的,严厉而残酷。但是,要时刻不忘保持应有的尊重,小心翼翼地爱惜它保护它。让它温顺地留在新家,保持着一点野性,偶尔还能撒撒野。
经过长时间的擦洗、点线排列的勾填,我把纹理揉进主体,与画面融合,同时还保留原始纹理的风味。
这种加工浑然天成,不带明显的人工痕迹。所以加工制作前,需要仔细观察、理解纹理的自然规律。加工过程就是写生的过程,写生的对象不是具体事物而是纹理。
牛仔布纹
拓印的材料应该具有很强的吸水性能,否则无法拓印出水性颜色。画面上的纹理一般比生活里的更夸张些,才会显得真实。
我用来印牛仔布纹的布料是灯芯绒布,它的纹理比牛仔布粗多了,效果很明显。
A准备工作主要是遮挡,像动手术一样,把需要制作的色块四周用不吸水的纸遮挡。
准备工作做得越细致,后面的工作进行得越顺利。然后把墨刷到布上,用棕刷拓印。墨色尽量浓些,宁愿印重些以后擦洗,也比印不出纹理的效果好。
B擦洗出线缝结构以及印得过重处。擦洗之前要了解牛仔裤的黑、白、灰分布特点:经过水洗,黑和白集中在线缝处,线缝突起处变白,凹陷处保留最深的颜色。裤子其它地方是灰的。
C很多人会把牛仔裤纹理解为斜线纹理。
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它是点状纹理:由点组成斜线,再由斜线排列成面。
加工时要注意这种特点,用排列整齐的点加工,最后加上一针针的线脚,完成。
http://blogcache3.artron.net/201310/8/448142_1381207893UC14.jpg
十五
喷色技巧比较适合表现比较平滑的纹理,比如皮革、麻料等。另外,喷色制造出的麻麻点点、不太确定的天然纹理带给人很多联想,在这个基础上,能继续加工成各种点状纹理。
若条件允许,建议使用自制喷嘴,喷出的颗粒比较均匀。
制作方法:用粗细不同的两节收音机天线焊接而成,用嘴含着粗管,把细管插到颜色盘子里,用力一吹就会有均匀的颗粒喷出来。
制作时注意两个数据
http://blogcache3.artron.net/201107/4/448142_1309748928DEZ5.jpg
和拓印一样,喷色之前也要做好准备工作,把需要制作的色块四周用不吸水的纸遮挡。
喷出的色块可以继续加工成各种纹理
a用墨点圈出较大的点状纹理。控制难度在于:纹理介乎整齐与杂乱之间的界限。
b用连续的白色波浪纹勾勒,连成网纹。勾勒过程中,随着笔端含色量的变化,会形成微妙的深浅变化,与丝织物的光泽非常接近。
c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310/8/448142_13812082994vAK.jpg
十六
来吧!细节在召唤。
我靠近,看这陌生的世界,奇妙的点线排列。
来吧!细节在召唤。
孩子,快跟上节奏,和我一起舞蹈跳跃!
我对细节的迷恋从2006年开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偶然看到一份印刷品校色板,它是把印刷品放大若干倍的效果:每一片均匀色块都是整齐的色点排列组合,就像显微镜里的有趣细节:牛仔裤是断断续续的斜线,亚麻衫是深浅不一的交叉网格,磨砂皮包是聚聚散散的小点等等。从此,我爱上无足轻重的细节,为它改变自己观察世界的距离。
细节容纳了大量信息资料,它不仅仅是眼睛的积累,更是五官和身体感受的总和。只有这样,画面上的细节才会微妙得令人想用手去触摸它,再用鼻子闻闻它。这味道未必是香气,也可能是劳动过后的汗气、乳臭未干的甜美、久经沧桑的温暖。
因为细节,看起来几乎同样的一片颜色,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触感和味道:飘逸的长发——粗燥的亚麻布,柔软的轻纱——坚硬的礁石,
我向往那种看不见而感觉得到的美,并非一目了然,却能直接钻到人的心里去。所以,在细节面前的冥想是我每天必不可少的修行。有时我会走到地铁车厢里,不是为了某个目的地,只是为了近距离地感知细节:拥挤的疏离的舒适的温度、爱护的慵懒的警惕的眼神、熟悉的新奇的古怪的纹理。
我生活着,不停触摸、感知、体会,一切技法都由此而生,源源不断,生生不息。
http://blogcache2.artron.net/201303/11/448142_1362994264D4rZ.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