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等待》书稿

(2012-02-21 13:43:20)
标签:

杂谈

分类: 寒蕾技法
感谢安徽美术出版社约稿编写《名师大讲坛》系列丛书,初定五本,作者为梅墨生、沈宁、范治斌、罗寒蕾。
我这本才刚完成初稿,书名为《等待》。还需要排版等工作,最快也要到2012年底才能出版。
请老师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
 

封面

《等待》书稿

《等待》书稿



《等待》书稿

 

 


 

第一章  涟漪


《等待》书稿

第一节 学画

这流传千年的作品,生命如神灵般永恒不灭。

它是画家的孩子,独自踏上征程。

画家早已故去,看不到它现在的成就。

它不是新生的模样,

成长的故事令它更加璀璨夺目。

1崇拜

绘画不经意地走进我的生活,我的人生为它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从16岁开始,我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了十年的美术专业训练,我学会了崇拜,对待传统如同宗教般虔诚。

2功课

·白描如歌

·白描练习

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教学相长”,新工作敦促我梳理相应的白描基础理论,同时也感叹其中的深奥,它是我这辈子无法完成的功课。

3尝试

刚走出校门,我在创作上作过许多尝试,却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言。

 

第二节  定位

画家身兼数职。

他是文案、编剧,善于在生活中挖掘;

他是摄影师、场记、灯光、美工,经得起技术的考验;

更重要的,他是总指挥----导演,

挑选演员场景,把控全局。

一群时尚新潮的广告朋友把我从校园拉进社会,在我平静单调的生活旋律里增添跳跃的音符。这段小插曲帮助我思考画家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沉迷

《等待》书稿

第一节  疑惑

是老歌翻唱,还是谱写新章?

是模仿造化,还是另辟天地?

美人蕉砍去枝干才能再度开花,

改变需要坚持的勇气,

也要承受割舍的疼痛。

究竟什么是我的根,

什么是可以舍弃的枝节?

2005年,工笔重彩之风在全国刮得正热,一心求变的我报名参加了蒋采苹工笔重彩研修班。北上两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成长。

 

第二节 转变

我始终相信,好人有好报。

善良令人珍惜已有的幸福,

善良的眼睛看出世界的美丽,

吃亏是对别人的施舍,

挫折是成长的磨练。

好人能创造辉煌,也可能默默无闻。

多彩的人生如同历史长河里的片片涟漪,

短暂,却值得尊重。

1肖像

我对肖像画很感兴趣,相比起素未谋面的名人,我更喜欢画熟知的亲朋好友。

2创作

2007年,我回到广州,离开了工作十年的教学岗位,调到广州画院工作。我沉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节 盲点

来吧!细节在召唤。

我靠近,看这陌生的世界,

奇妙的点线排列。

 

来吧!细节在召唤。

孩子,快跟上节奏,

和我一起舞蹈跳跃!

 

 

1细节

我爱上无足轻重的纹理,为它改变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距离。

2技法 

·熟宣的修改与擦洗

·我习惯的工具材料

·纹理---平面的细密化

 

 

 

 

第三章等待

《等待》书稿

第一节  感悟

老人阅历丰富,过了就嫌世故,要带点童真。

男人飒爽硬朗,过了就嫌粗鲁,要带点温柔。

女人娇柔细腻,过了就嫌腻烦,要带点干练。

弱点隐藏在优势里。

写意画概括豪放,过了就嫌浅薄,还要学会讲究。

工笔画精美严谨,过了就嫌琐碎,还要学会简练。

1

2011年,何家英老师指出我创作中的问题:本末倒置,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还要返朴归真,学会精简概括,正确把握“度”。

2精简   

一张画,安静地放在某个角落,

却发出奇妙的声音。

有时是一阵匀静的呼吸,如山风般清新;

有时是一声呐喊,把我从常态中惊醒;

有时是一片欢笑,驱赶我心中的烦闷;

有时是一丝叹息,让我不禁悲从中来......

工笔画语言是文言文式的,意犹未尽的精简蕴藏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3解构 

 中国画构图色彩体系自成一格。比如呈现空间的散点透视、处理形体的“计白当黑”,处理色彩的对比退让等等,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再回到具象的过程。我把这种独特的语言归纳为解构。

 

第二节 等待

她在等待,

等待一个结局,

或许等待的过程就是结局。

她在等待,

等待是为了一段感情的成长,

或许等待只为某人的匆匆一现。

1收集---《别迟到》

我拍下创作过程,看它像孩子一样出生、学步,欢笑着向我跑来。

2等待-----《等待》

我沉迷于绘画语言的美感,经营词藻和句式,忘记主题。这张画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开始制作的一刻,世界变得如此安静。

3摆脱----小品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熟能生巧”也不例外。当技艺娴熟,“巧”就很有可能转变为油滑,在惯性的推动下维持现状,是一种无动于衷和审美疲劳。有时,把自己置身于束手无策的境地,用一种轻松的心态体验生疏,可能是摆脱惰性的良方。我喜欢画几笔小品,轻松点像游戏,严肃点像试验。

 

《等待》书稿

 

 

随书附上《罗寒蕾临摹作品》活页一本,其中包括原大的《八十七神仙图卷》折叠长拉页

 

 《等待》书稿

 
《等待》书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盲点·细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