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书稿

标签:
杂谈 |
分类: 寒蕾技法 |
封面
第一章
这流传千年的作品,生命如神灵般永恒不灭。
它是画家的孩子,独自踏上征程。
画家早已故去,看不到它现在的成就。
它不是新生的模样,
成长的故事令它更加璀璨夺目。
1崇拜
绘画不经意地走进我的生活,我的人生为它折射出不一样的光彩。从16岁开始,我在广州美术学院接受了十年的美术专业训练,我学会了崇拜,对待传统如同宗教般虔诚。
2功课
·白描如歌
·白描练习
199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到华南师范大学任教。“教学相长”,新工作敦促我梳理相应的白描基础理论,同时也感叹其中的深奥,它是我这辈子无法完成的功课。
3尝试
刚走出校门,我在创作上作过许多尝试,却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语言。
第二节
画家身兼数职。
他是文案、编剧,善于在生活中挖掘;
他是摄影师、场记、灯光、美工,经得起技术的考验;
更重要的,他是总指挥----导演,
挑选演员场景,把控全局。
一群时尚新潮的广告朋友把我从校园拉进社会,在我平静单调的生活旋律里增添跳跃的音符。这段小插曲帮助我思考画家的角色定位。
第二章沉迷
第一节
是老歌翻唱,还是谱写新章?
是模仿造化,还是另辟天地?
美人蕉砍去枝干才能再度开花,
改变需要坚持的勇气,
也要承受割舍的疼痛。
究竟什么是我的根,
什么是可以舍弃的枝节?
2005年,工笔重彩之风在全国刮得正热,一心求变的我报名参加了蒋采苹工笔重彩研修班。北上两年的学习生活使我成长。
第二节 转变
我始终相信,好人有好报。
善良令人珍惜已有的幸福,
善良的眼睛看出世界的美丽,
吃亏是对别人的施舍,
挫折是成长的磨练。
好人能创造辉煌,也可能默默无闻。
多彩的人生如同历史长河里的片片涟漪,
短暂,却值得尊重。
1肖像
我对肖像画很感兴趣,相比起素未谋面的名人,我更喜欢画熟知的亲朋好友。
2创作
2007年,我回到广州,离开了工作十年的教学岗位,调到广州画院工作。我沉迷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节
盲点
来吧!细节在召唤。
我靠近,看这陌生的世界,
奇妙的点线排列。
来吧!细节在召唤。
孩子,快跟上节奏,
和我一起舞蹈跳跃!
1细节
我爱上无足轻重的纹理,为它改变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距离。
2技法
·熟宣的修改与擦洗
·我习惯的工具材料
·纹理---平面的细密化
第三章等待
第一节
老人阅历丰富,过了就嫌世故,要带点童真。
男人飒爽硬朗,过了就嫌粗鲁,要带点温柔。
女人娇柔细腻,过了就嫌腻烦,要带点干练。
弱点隐藏在优势里。
写意画概括豪放,过了就嫌浅薄,还要学会讲究。
工笔画精美严谨,过了就嫌琐碎,还要学会简练。
1度
2011年,何家英老师指出我创作中的问题:本末倒置,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整体。还要返朴归真,学会精简概括,正确把握“度”。
2精简
一张画,安静地放在某个角落,
却发出奇妙的声音。
有时是一阵匀静的呼吸,如山风般清新;
有时是一声呐喊,把我从常态中惊醒;
有时是一片欢笑,驱赶我心中的烦闷;
有时是一丝叹息,让我不禁悲从中来......
工笔画语言是文言文式的,意犹未尽的精简蕴藏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3解构
第二节 等待
她在等待,
等待一个结局,
或许等待的过程就是结局。
她在等待,
等待是为了一段感情的成长,
或许等待只为某人的匆匆一现。
1收集---《别迟到》
我拍下创作过程,看它像孩子一样出生、学步,欢笑着向我跑来。
2等待-----《等待》
我沉迷于绘画语言的美感,经营词藻和句式,忘记主题。这张画却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开始制作的一刻,世界变得如此安静。
3摆脱----小品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熟能生巧”也不例外。当技艺娴熟,“巧”就很有可能转变为油滑,在惯性的推动下维持现状,是一种无动于衷和审美疲劳。有时,把自己置身于束手无策的境地,用一种轻松的心态体验生疏,可能是摆脱惰性的良方。我喜欢画几笔小品,轻松点像游戏,严肃点像试验。
随书附上《罗寒蕾临摹作品》活页一本,其中包括原大的《八十七神仙图卷》折叠长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