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潘天寿先生的文章!
因为我二十郎当的时候,潘天寿先生的一些故事已经开始溶入了我的脑海之中。
他是那么权威,那么令人肃然起敬,尤其是他笔下作品的那种冲击力,可以让人久久回味。
他可以代表一个特定时期的非凡人物,在"五四运动"期间的非常时期,潘天寿先生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坚定不移地捍卫着中华民族书画文化的优良传统,并突破性的継承和发展了中华书画文化的另外一种艺术风格,正因为如此,让我们当下还可以继续欣赏得到如此绚丽多彩艺术作品。
潘天寿先生是中国书画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丰碑。
现将我发表在《钱江晚报》上的文章《我读潘天寿》附录于下:
第一次看到潘天寿的真迹还是在老家一个朋友的家中,潘天寿先生三十来岁时的画,小的横条,线条简洁,笔墨老辣,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
后来看他的印刷品,巜朝日朝霞无限好》这幅,在文革后期还制定日历的印刷品,大江南北的发行过。后来从老师和朋友那里听关于他的一些故事,后来和他的外孙朱先生有几面之交,后来我退休后到美院读书,圆梦,总是会绞织起潘天寿先生的一些故事,在这些小故事中,会稍稍领略其在浙江美院的历史风釆。前段时间,又认识了潘天寿先生的弟子谢伟强先生,从他们的传闻中又领略到了潘先生的种种感慨,潘天寿先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变得高大和丰富起来。
中国画发展到民国时期,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曾经被倾轧到文化的边缘,在当时的新青年看来,中国画同样是旧的传统的没落的文化而应该列入打倒之类。但是,泱泱大国总有其闪光的地方,有大批像潘天寿先生一样的人,在守望着自己的中国文化,一方面坚持传统,一方面变化发展,尤其是在当时林林总总的那么多美术学院中,浙江美术学院独树传统文化的旗帜,而且破天荒的开设了书法专业,并对以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潘天寿作为院长,功莫大焉!
这次浙江美术馆展出一大批潘天寿先生的优秀作品,可谓是波瀾壮阔,满满的几个展厅,引得无数书画爱好者纷至沓来。大家屏气息声,沉浸在大师的作品之中。
我对潘先生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硬朗!血气方刚的那种冲击力,尽管是花草,山石,树木,总是有一种唤醒别人的力量。包括他的题字,很 有一种气势,比如"雷婆头峰",是他老家的一座小山包,我特意去过,极普通的一座小山,山不高,但屡屡出现他的题款中,他老家楼上的画桌前开窗而望,便可见到这座称之为"雷婆头峰"的山,不是文人的特别称呼,普通百姓都称之为"雷婆头峰"。这个称谓,常常见于潘先生的画中,尤其是对"雷婆头峰"的题法,总好比是势若累卵的排列,让人以危险,高古又稳当的感觉。雷婆头峰"几个字,宛若他作品画面中的一部分,常常令人想入非非。
我对潘先生作品的第二感觉是高妙。中国画,按照程序走,是不可颠三倒四的乱来的。潘先生的设色,章法,尤其是他对传统笔墨的应用,令人惊叹,数笔荷塘,奔放的线条,构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艺术语言,表达了想要在纸上奔走呼号的激情,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希望,技法创新,又是一个艺术领域取得突破的历史使命,潘天寿先生把这两者结合得非常出色。成就了他的历史地位!
我对潘先生作品的第三认知是出其不意的表现形式。松针,他笔下的松针好像是金错刀,树枝树干可比老龙鳞一般的夸张,显示出其画壇霸主的地位。他的指墨画,也是慓悍异常,一些石块的着色,猜测应该是用拳头的一侧,横扫过去,给人以独特的震撼力!他作品中 的方笔,好像书法《张迁碑》,敦敦实实地表露出旧式文人的沉着和稳重,好像一部读不透的书,让人琢磨,让人向往,让人肃然起敬!
中国画自唐宋以来,历明清时期的煎熬,到民国时期,潘天寿们在苦苦追寻着一条既守传统,又出类拔萃的道路,当时的"四王"之类的东西,被陈独秀们批评得一无是处,在迷、苦脑、挣扎之中,潘天寿独辟蹊径,创出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中国画高峰,打破了多少历史常规,又继承了优秀的传统笔墨符号。鱼虫小草可以无限地放大,冲击你的心灵,泉石飞流可以错落不计又铁线般的横冲直撞,山花烂漫得令人咋舌,荷叶可以画成一块石壁般的硬朗
中国画自身的生命力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它可持续自律发展的无限性和融纳百川的可能性。在他的作品前面,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中国画可以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人震撼,令人惊叹不已!
看潘天寿先生在乱石嶙峋的古松边上留影,他好像一幅他自己笔下的蒼鹰,犀利的眼神看着远方,寄托着对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画南北交流、传统和创新相结合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