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侃章先生在杭州的环城西路办公室中又平地一声雷响,在《钱江晚报》上发出了一篇文章:《王羲之,浦阳江畔的永恒》。永和年间,这个在绍兴当领导的书法家,款款的来到诸暨,除了公务,便也泛舟浣纱溪,感喟生命之短,世事无常。便有《兰亭序》中的长吁短叹。
我还真的细细的品味了两遍,觉得诸暨人,这个西瓜绝对不能丢!
我耐耐的看他从西晋永嘉五年(311),外族匈奴入侵,晋室内讧加剧,洛阳故都攻陷,晋怀帝束手就擒。“永嘉之乱”就指这段历史。为避战火,北方世家士族举家南迁。王旷是晋朝重臣,权贵王氏家族的代表,也挈妇将雏加入逃难大军。王旷的第二个儿子王羲之,时年仅八岁,随大人惶惶然南逃"说起,然后在绍兴为官,永和六年(350),王羲之出任会稽内史,领右军将军,“王右军”称号由此而来。如此推算王羲之的兰亭序,应该是王右军的任上。
王羲之的帖,极其珍贵,在绍兴为官任上,王羲之还写过一个《诸暨帖》,尽管内中端倪现在仍然是个谜,但白纸黑字,且传承记载的历史,总不会错!
然后,侃章兄话锋一转,便来到了浣纱江边,那个翘角亭下面沿江的摩崖石刻"浣纱"两字,据传为王羲之笔迹,但历来也有争议,唐宋元明清,学术界也一路争论不休。
我还很赞成陈侃章先生的说法:不知“浣纱”摩崖经历了多少风云变幻,饱受了多少岁月风霜,能“裸露”存在至今已是相当难得,即或距最近王思任的记载,也届四百年了。我们只要明白,这摩崖石刻有千余年沧桑镌刻在里面,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古迹,这个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替代,也无法衡量。
最后说的是王羲之的墓,我曾经去过嵊州金庭山的王羲之墓,场面十分壮观。
关于王羲之墓有四种说法,一说在诸暨苎萝山,一说在山阴兰渚山,一说在会稽云门山,一说在嵊州金庭山。
侃章先生也根据史料记载,层层剥笋般的进行了分析,我倒相信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诸暨县苎萝山,孔晔记云:墓碑孙兴公文、王子敬之书也。而碑亡矣。
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大巍峨的艺术符号,无论从他的艺术成就,为人处事,家庭教育,民间传说,无不闪耀着特有的生命力旺盛的色彩,如何做好这篇文章,诸暨的有关部门是不是应该好好的思量一番呢?
现将陈侃章先生的文章附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