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2021-03-31 16:02:01)

我们学校十一楼的电梯门口挂着一幅巨幅山水画,那种顶天立地的气势,雄浑壮观的景象,给人以大气磅礴的感觉,什么画?行内人一看都知道,《溪山行旅图》。

最近,我们学校第五届山水宋画班正在临摹北宋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记得我读第四届山水高研班的时候也曾经临过这幅画,八尺整张的白绢,那个时候的条件还没有现在这么好,只能在临摹室里对着玻璃后面的摹本画,不过我们比前人比却是条件优越得多,前人连摹本都没有,全凭脑袋记忆。

范宽,名中正,字中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方以求画趣。其画作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存世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

这幅《溪山行旅图》,先以雄健、冷峻的笔力勾勒出山石峻峭刻削的边沿,然后反复地用坚劲沉雄的中锋雨点,塑造出岩体的向背纹及质感。在轮廓和内侧加皴笔时,沿边留出少许空白,以表现山形的凹凸之感,入骨地刻画出北方山石如铁打钢铸般坚不可摧的风骨。整幅面无论是山体抑或是密林,皆墨色凝重、浑厚,涌出一股强烈的雄壮逼人之气势,在这股气势面前,白天明亮的光线似平经它一压也变得黯淡了,给人以“如行夜山,黑中层层深厚”的审美感受。

记得我在临摹这幅画的时候,背后老师提醒我几根巨岩的结构线要像刀刻一样的有筋有骨的刻划出来,才能把巨岩支撑起来,才有这种顶天立地的架势。岩石嶙峋,转折处理,纵横捭阖,树枝树叶,交叉肩带,线条厚重,记得同学张绪祥站在我背后默默的看着我画,他对我说:"不对,班长,树叶不能这么画。"他便坐下来给我作示范。他是安徽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的秘书长,有很好的绘画基础,他那种吸一口气,扎扎实实落笔画叶子的架式至今记忆犹新。

范宽在这幅画上用笔的主调强调了长短两种线条。长线条触目夺眼,比如山石的轮廓,树木的枝干,亭台楼阁的刻划等。这是画一幅大画最后的一道手续,用浓墨甚至于焦墨在紧要处“提”一下,为的是大画须悬起远观,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于这里最要见画家的真实工夫。

范宽对“线条”的运用,有两点最使我们倾倒:一在它的转折, 一在它的深刻。

长线条转折最难,初着笔时当悠然引来,遇山石面角须转折处,当着意宕荡劲道条畅,住笔时当着意收拾含蓄,都是非有真实工力不能踌躇满志的。

这幅画上的短线条亦是惊人的,好像是"很有组织秩序"一般,在这里的短线条,就是通常所谓的雨点皴,亦有人叫做芝麻点的。这是范宽的标准皴法,亦是《溪山行旅图》上的基调笔触,山石坡陀,无处不见这种雨点皴法在散布、在组结,最后构成了这幅巨制主要骨干。

这种皴法,线条极短,但若对原画细看,每一笔都还有轻重浓淡,真的是像朗诵课本一样,达到了顿挫抑仰的效果,更难得的是通体“结组有绪”。短线条多了,最容易发生散漫零落的毛病,但在范氏这幅巨制上,你全看不见一点松懈,借用军事家的术语,全都纳入组织,不见一个散兵游勇!

今天计峰老师比如像波浪一样的起伏连绵。记得当时王作均老师再三强调,不怕雨点如麻,但方向有趋向,结组有头绪。范氏笔绾造化,一气呵成!短线条用到这种境界,亦可谓出神人化了。

在画飞流沟壑时,我一开始便用重墨染黒,边上的同学陈宁,来自山东的画家便给我说,不能这样,沟壑要同样有结构,一层层染上去,远看是深黑色的,近看里面有纵横交错的岩石结构,还有山顶的杂树渲染,同样必须丛丛之间处理好主次和树石之间的浓淡结形的关系!

《溪山行旅图》,或许是范宽心中的宇宙结构简单示意图。更重要的是这幅画其实是在呼唤着所有的观者面对大自然与内心深处那种情景交融的回归与升华,而这一也许才是你内心受到感动的真实原因!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临摹《溪山行旅图》的感想。陈泉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