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杭坞山一日游。陈泉永

(2020-08-23 09:53:12)

说是前任的浙江省的一位领导去杭州梅家坞考察,惊叹杭州还有那么好的一个地方!

最近,随好友楼国华,俞又定先生一起去杭州萧山河上镇毗邻的诸暨次坞,特地驱车前往这里的杭坞山玩,大呼过瘾!

从杭州的武林门家里出发,到诸暨次坞镇大概50公里路程,原来回老家没有高速公路,车子过钱江大桥后沿浦阳江而上,到萧山闻堰,过临浦进古镇河上,河上镇有个我的老领导张仕英,非常正派善良的人,且事母极孝,颇有好誉,因交通事故去世,殊为可惜。

再几分钟便到诸暨境内的次坞,次坞,本作茨坞。因当地有山名茨峰,早年坞中多生像老家东白山中的荆茨而得名。次坞镇东邻浦阳,南接应店街镇,西连富阳,北界杭州,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

这里有一碗面条名誉江南,次坞打面,次坞打面是浙江省诸暨市次坞镇的汉族传统风味小吃。次坞打面与草塔羊肉、安华牛淘汤等齐名,并称为诸暨十大传统风味美食。

此小吃起源于南宋时期。相传有一个宫廷面点师因闯祸从宫中逃走,流落到次坞一带乡间后,打面——一种由北方面粉特制的面条,就在次坞民间流传开来。由于制作复杂,口感滑嫩,鲜味独特,价格合理,一直受到追捧。

我到过的浙江各地的一些城市,都有次坞打面,是不是当地政府可以牵头协调一下,像福建沙县小吃一样有一个统一的店面装饰风格,让这碗面条更俱文化含量。

我现在求学的杭州滨江区浦沿路88号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门口便有一家次坞打面,食客不少,一是价格实惠,二是风味独特,看不少工地上的民工一碗面条半斤黄酒便可心满意足了。当然,学生去光顾的也相当多,常常是排队等候的时间多,两小夫妻,小汉子在前面跑堂,小嫂嫂在后厨忙碌,一歇歇功夫便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我也经常去,客人少的时候还可不必弯着舌头用乡音与他们交谈,老家也是次坞人,很勤快的一对小夫妻。

据说次坞的大桥一带以前也烧石灰,好友楼国华先生的老家红马坞老早的时候也用柴草烧石灰,柴草烧石灰,必须有非常丰富的柴草资源,这里的红马坞周围有连绵起伏的山峦,用柴草烧石灰,我相信了。我的老家前坑坞早年也是用柴草烧石灰,好像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

红马坞解放前叫白马坞,大概是白字没有革命的色彩,后来改名为红马坞,村庄边上有个白马寺,肯定不是崔莺莺和张生那个《西厢记》的白马寺,不过寺前的池塘和沿池塘周边的数棵老树,总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且生命力还非常旺盛,怀疑唐朝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出点是不是就在这里。

一片茂密的树林植被,一径小道,听知了声声入耳,这个地方是红马坞村的绿肺,有这么大一片树林公园,空气质量肯定比其它地方更好。

大概村民多姓楼,建有楼家祠堂,可惜没有进去观摩一下,听人说楼姓源于官位,出自古代谯楼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谯楼,就是城楼,亦称戍楼,负责职守城池、了望敌情、防御攻击之敌的重要城池构筑体。一般地,在矩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谯楼建筑在各个城门正上方以及城墙四角;而在圆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谯楼则按八向分建,即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各方位均建有谯楼,派重兵把守值岗。

谯楼古代还负责打更,越剧《碧玉簪》中《三盖衣》折子戏中李秀英有一句唱词:谯楼打罢二更鼓,官人他独坐一旁不理我"。

谯楼在一座城池中是极其重要的,负责职守谯楼的将领在防御军队中都是该城军政长官的心腹亲信,官职称谓就是“谯楼守”,在汉朝时期,谯楼守的兵饷比同级别的其他军官要高四成。

在谯楼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称谯楼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谯氏、楼氏,世代相传至今。

从红马坞村到杭坞山,一路的柏油马路,顺风顺水的一边看一边聊,楼国华先生让我在山中找寻出一根一丈八尺的茅草,说是这根茅草便是神话传说中藏白马的一把钥匙,拔起茅草,白马便蹦出来了,这里的人们便生生不息的找,我想只要锲而不舍的找下去,总会找到这根传奇的茅草。

杭坞山现在称作省级森林公园,园内森林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传为越王勾践系舟之坞,并保存有始建于唐代的杭坞寺,后又名三德寺。

所谓“三德”者,乃佛有三德,即大定、大智、大悲,或指于国、于民、于家皆不离德也。该寺曾在解放之后被拆除,并在原址建造了一个荪溪坞水库。三德寺是杭坞山最闻名的一个人文景点。坐落于杭坞山主峰以南约500米的天然小盆地内,站在山门外,进入眼睑的尽是山峦叠嶂,惟朝正南一阙,晴天好天气时,可直观诸暨城区与县龙山,俞又定先生说眼睛好的人还可看到西湖!

主峰海拔583.8米,说是山顶有一口井,一顶草帽丢下去,便会在钱塘江中浮出水面。登上山颠,心胸豁然开朗,心境大好,我近视眼,肯定看不见西湖,但是山脚下的店口阮市等地一览眼底,似乎传说中的神仙在云端看人间匆匆为名利而来,为名利而往的感觉,不过这里的店口,阮市之白塔湖一带,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前段时间电视连续剧《秘查》中的我党早期领导人宣侠父的老家村庄长澜自然村,也座落在杭坞山下,但主要山体在次坞镇境内。杭坞山为龙门山脉之延伸,崛起于诸暨萧山两市之接壤处,也为诸暨北出之屏障。

想看山,这里有六龙峰、杭坞山、狮子岩、虎跃石;想看水,有九珠潭、荪溪坞水库;要看建筑,有三德寺、龙潭湾古墓,红色旅游景点有俞秀松烈士陵园,宣侠父故居,这里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的黄巢也在这里留下不少传说。

黄巢起义前曾潜居在杭坞山中,养性习武之余常与这里的僧人读诵经文,他胸怀大志,后来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离不开这里的高僧的启导和指点。

在杭坞山有一个池塘,黄巢每天清晨磨剑于此,磨毕又必藏剑于此,故名“坑剑池”。(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有池,名黄巢抗剑池,时有龙见。)”一日黄巢巡山,乘兴遛达于山岗小路,在一悬崖边为山岙中景色所迷,茫茫然似乎同汉高祖斩蛇般的见有龙在游动,这个地方现在称“龙游”。黄巢俯身下瞰时不慎佩剑出鞘,溜入山坞中,是为“流剑坞”。

黄巢北上后,杭坞山中老是有一把巨剑寒光闪闪地隐隐约约的矗立于山上的柴草之中,据说需一母同胞的十兄弟齐心合力才能拔得起。有一户人家为九兄弟偕其妹夫共十人上山拔剑,因其妹夫有足跛上山困难,迟迟不见到来,九兄弟急着先下手,不料一声巨响,宝剑瞬息间隐入山中不见了。

千百年来,黄巢的宝剑仍不时地在这一带柴禾中出现,历来樵夫常有所见,急急乎欲趋前拔取之,怎奈那剑光芒频闪,每每都因忍不住一眨眼,那宝剑就突然不见了。

如今石宝剑痕迹犹存,这当然是一种谈资,但谈资依然可以引游人的奔腾联想。

杭坞山的三德寺素有“小灵隐”之称,凡灵隐所有的菩萨,杭坞山上基本齐全。但又以观音菩萨最响亮。

每年农历大年初一子时,是人们争烧头香的时刻,不论刮风下雪,许多香客吃完年夜饭就挑着供品上山了。

农历二月十九日相传是观音娘娘的生日,每年这一天,杭坞山上热闹非凡,香客络绎不绝,菩萨有求必应。

你,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