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有两个航埠,一个在开化,叫华埠。一个在柯城区,叫航埠,我说的是柯城的航埠,柯城区是个非常值得品味的城市,光是说街,就很有味道,街名也奇出古怪,总有来历,衢州的"衢"字,除了头上的双目,下半个字似乎有点"街"字的味道。孔庙,应该是"大成圣至文献王"的正宗一脉。柯城有不少景点,我大多没有去过,烂柯山仙雾缭绕,乌溪江宛如梦境,乌石山别领风骚,九华山气象万千,可圈可点之处不可胜数。还有吃,尤其是"三头"之辣,让人领教衢州的兔头,鸭头,鱼头之美味。
柯城区的航埠,是个极古老的乡镇,滔滔衢江顺势而下,这里,曾经是一个过往船只热闹非凡的码头,在现代文明到来之前,可以想像得到曾经的繁华。
航埠的码头,可以称得上有"三江头码头"之称的那么高。要不然蒲松龄先生笔下的《聊斋志异》怎么会记录这里有"三怪"之说?“衢州三怪”的故事载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书。其实,在蒲松龄写此书之前,如“钟楼大头鬼”、“县学塘白布怪”之类的传说就已在民间流传。
第一怪:为县学池塘(在今县学街)的白布怪,是观音娘娘的腰带变的。像一匹白布铺在地上,如果有行人去捡,便被缠住身子,拖入池塘活活淹死。
第二怪:为钟楼(在今钟楼底街)上的独角怪,是魁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行人气绝身亡;如果有人看到某人被独角怪追,就会得病,不久就会死。
第三怪:为蛟池街(今蛟池街)的鸭怪,是王母娘娘瑶池里的老鸭精下凡。夜深人静便会发出可怕的叫声,居民听到声音都会被吓得肚子痛,不久就死了。
此即衢州三怪也,不知诸君曾听否?
据说每一个衢州人都会有航埠的朋友,可见航埠民风之淳朴,待人之真诚,我也蠢蠢欲动的想结识一些航埠的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航埠人的个性,肯定有他另外一种性格特征,不怕辣,好拼酒,会猜拳!好像我一个衢州的好友严雨龙到四川出差,酒桌上一个不认识的接待单位领导的干练风格,爽快酒风,很像他的一个诸暨朋友,马上便猜测这个四川领导就是诸暨人,打听之后还果然是,奇了怪了!
诸暨木卵,总是有记号。
2012年3月20日上午,根据区领导安排,我们一行数人从柯城区前往航埠镇调查研究。
蒙蒙细雨飘洒着春天的情调,淡淡微霾游弋在衢江的上空。驾车漫游在宽敞的马路上,春景像油画一样一幅幅从眼前掠过。
从衢州的柯城区出发到古镇航埠,只不过半个时辰,匆匆忙忙的走马观花在航埠镇的马路上和河岸边,极有一种感慨,那个时候,马路上还有缺失文明的车辆横冲直撞吓得行人们匆忙不迭的躲躲闪闪,引发了我有一种想抒发一下情感的冲动。好像如今的航埠总是与内心深处的繁华古镇划不上等号,总觉得当时(2012年)的航埠已经失去了老古时候的繁华与喧嚣、还有平和及环保!
三江六码头茫然不知所处,看不到只船及片帆,听不到汽笛和号子,品不到沿江而建的木结构酒楼中的传统美味,顾盼流连的山水妹子大红大绿的身姿和飞眼只能是一种回忆和想像,讨价还价的码头集市和老百姓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神话。航埠百姓因生活磨炼出来的那种镏珠必争的斤斤计较文化也没有亲眼看到,只是传闻,只能是道听途说。
"航埠鸟",由于航埠历史悠久,由于当地人因为生活所迫而走南闯北的多,生活的历练打磨出了航埠人积极进取,善于经商的性格,怀疑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刁老太爷是不是航埠人,长期的练达生活习性,被人们称之为"航埠鸟”。也有人说,由于航埠人太精明、会算计,爱耍“小聪明”,被人贬称“航埠刁”。
人们急吼吼的出门,又精疲力尽的进门,经济时代的“利益”两个字同样囊括了这里边人们的追求目标。凡骑自行车的,走路的航埠人,即使是坐在黄包车上的,从菜市场买菜回来,也是一只手塑料袋,一只手打手机,个个都是急吼吼的样子,他们总是有为生活的重任疲于奔波的忙碌,不像杭嘉湖地区的人一样,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欣赏沿途风景,享受慢悠悠的生活。
不过,以上这些都是可塑的软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老式的风物总是会渐渐显露出它原本的另外一种更加真实的色彩。
所谓古镇,总是有你意想不到的硬件。
乌石山,三县交界处,大宋朝代的抗金名将岳飞曾经在这里留下故事。宋岳飞曾在此题名于石壁云:“岳飞奉旨赴阙,复如江右、假宿幽岩,游上方览山川之胜,志期为国,速欲扫平黠虏,恢复舆图,迎二圣于沙漠,辅圣主无疆之休。绍兴三年十月初三题。”
乌石山,位于江山市、常山县、柯城区三县交界处,地质地貌变化十分丰富。山周边巨石围匝若城,绵延数十里,高250仞。乌石山(自然生态名胜区)集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古迹为一体。山上林木茂盛、竹林叠翠,山中多橘树,随山体走势起伏不定,看上去层次分明,颇具美感。山下村庄江南田园风光气息浓厚,有千年子母古樟树位于村口,夏季多行人在此纳凉休息,山脚有一大一小两个水库,如两块碧玉镶嵌在乌石群山中,与乌石山起伏山地相互映衬,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山上林木茂盛、竹林叠翠,山下湖泊粼粼、如诗如画。山中有乌石寺(又名福慧禅寺)、将军殿、三清观等佛、道寺院。唐龙纪元年(889)通济大师在乌石山结庐,名福应院。宋开宝三年(970)建寺,祥符九年(1014)赐额。留下乌石山福慧禅寺千年古迹,有山门、大雄宝殿、祖师堂、阎罗殿、观音堂等。现为宗教局批准的佛教活动场所之一。山间留有当年通济大师手植银杏三株。树龄已达1100余年,要7-8个成年人合抱有余。还有宋元年间建有的“慈云塔”,“杰峰禅师塔”和宋·岳飞题壁、张浚题壁以及明·宋濂撰《杰峰禅师愚公塔碑铭》碑和清·乾隆乌石山重整精舍记碑等历史文化古迹。每年农历七月廿四至七月廿九是乌石山寺传统庙会,万人云集乌石山,来自江山、常山、衢州周边城市香客朝山进香,成为闽、浙、赣、皖最有影响力庙会之一。
航埠镇蓝氏宗祠,也很值得一看,坐落在衢州城西13公里的柯城区航埠镇北淤村,为少数民族畲族蓝氏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二明堂,平面总体布局纵长方形,内有戏台一座,台顶草架有天花及复斗形藻井,皆施彩绘,梁柱间保存了不少贴金匾额和对联,还有清代文人题写的遗墨,明间阑额上悬“种玉堂”匾。建筑的雕饰构件多有人物、花鸟、走兽等各种图案。蓝氏宗祠建于崇祯十五次壬年(1642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重修,仍保留了明末建筑风格。1999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隔壁住的浙大蓝老师,也是畬族的,她是富阳人,会不会知道航埠的北淤村还有她们本族一个如此辉煌的古建筑?
乌石山和蓝氏宗祠我们没有去。
最有印象的是有着大樟树群的严村,我们一行数人考察了严村的文明建设。
严村位于航埠集镇的西北面,南临常山港,北靠常河公路,与集镇隔江相望,距离市区约12公里,距离镇政府约1.5公里。迄今有730余年历史,系富春江严子陵后裔,从桐江(庐)迁入,以严、孙、陈等诸姓为主,有苗族16人,余皆汉族,为衢州椪柑、衢桔的发源地。
整个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有1100米的常山港沿线,且有11大樟树、50余棵小樟树的古樟树群,占地10多亩,为游人避暑休闲的胜地。近年来通过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部分村民已在搞农家乐配套服务项目,严村樟树湾度假村旅游开发项目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展。
我们去的时候,祠堂正在修缮,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两尊石雕像,还被我拍摄下来了。
严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特色村,为“西安高腔”的发源地,严村的西安高腔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剧目,村已投资建造了占地640平方米的村农民文化中心,用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严村的严姓子孙传说是严子陵的后代,有严氏宗祠,还有明代的桥亭。
对于"西安高腔"的发源地,我便又有话要说,去年暑假期间,我曾经去陕西的西安玩了几天,在华清池景点,就品味了"西安高腔"的韵味,"西安高腔"同"秦腔"有没有什么关联呢,"秦腔"那种用砖块击拍长凳的乐器还有歇撕底里的呼喊声,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浙江卫视当年的当红主持人亚妮走进"秦腔"数十年,至今还在黄土高坡上苦旅。建议现在的领导应当把著名作家贾平凹请过来实地考察一番,留下文章或许可千古传唱。
还有我的好友严雨龙也姓严,是不是严子陵钓子孙?是不是"航埠鸟"呢?他可从不斤斤计较!
尤其欣赏的是临江盘踞的大樟树群,数十棵香樟,郁郁葱葱,树龄都在几百年以上,令我惊讶非凡,当地村民介绍说樟树群落中有两棵极为奇妙,称之樟公樟母,看了之后,赞叹大自然的神秘,阴阳搭配如此完美,生命迹象恰如两株大树本身一样,枝繁叶茂,令不少善男信女纷至沓来,求子求女,香火不断。
忽然有一个幻觉:
夏日的早晨,渐渐醒来的鸟雀们此一声彼一声的相互呼唤,江面上千帆争渡,滔滔不绝的江水伴随着码头上的贷物装卸的货物的么喝声,小孩子和妇女们送来早餐的叫喊声,小商小贩的推销声,汇成了一曲古典粗犷的交响乐,航埠大樟树下的一天慢慢开始了。
晚上,临江古老的航埠街头灯火通明,南来北往的各式人物在灯红酒绿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喧嚣非凡。
在严村的大樟树下,还有明月、江风、影影绰绰的灯笼和冷不丁的从远处传过来的一声秦腔!
这大概是几百年前航埠的一则景象,是我估计出来的景况。
今天的航埠,虽然失落了早年的内涵,人们拼了命的在努力追赶时代的步伐,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衢江岸边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可圈可点的精彩之处不断的涌现出来,现代文明的脚步声已经楼梯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