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四年,我从单位退休了,退下来干什么?便有一个念头,曾经喜欢画画,便重新回到学校学画。一是可以学点专业,二是可以交批朋友,三是可以游弋在宋元明清的书画中间,享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
经朋友钱晓芳老师推荐,相中了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高研部山水班,一年半时间,学费、生活费用大概在小十万左右,便参加考试。考试不难,现场画一幅四尺三开的山水,便提前准备,画熟了,临场不会胆怯!
浦沿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因为有一所中国美院继续教育学院,便有天南海北的人来到这里求学,学了山水学花鸟,花鸟学了学人物,还学油画、书法,好多人不肯走了,老大姐徐安玲已经在这里学了十一年了,其作品已经多次入展全国性的大赛,可她还在继续孜孜不倦的学习,可谓风水宝地。
去报到的时候,乡弟吴建君已经等着我,帮我应付一切手续,他还帮我找了临时住宿的民房,一个叫蒋家里的地方,穿过一条长长的老巷子,我们来到一座小落院,建君兄已经给我租下二楼一小间,400元一个月,一桌一床一凳子。
好在离学校不远,房东沈祥兴,很好客,每次有好菜时,便会叫我一起咪几口。
浦沿远离西湖,但靠近钱塘江,好多同学经常去钱塘江岸边玩,我倒是至今没有去过。
但浦沿有条镇前街,热闹非凡,因为这里有个中美院继续教育学院,便满街可以看到长袖唐装,奇异怪状服装和光头美鬚、长长发飘飘者。老街不长,什么都可以买到,应运而生的美术材料店,书画材料、字画书籍和印石店,有好几家。瑶瑶书店地段好,书画书籍品种齐全,经常有学生涌进涌出。
还有吃饭的店铺,有老家的次坞打面,隔壁一家烤鱼店,河南来的早歺店,上档次一点的银壶食府,渔里农家大院,还有学校周边的各种店,店店生意不错。我们经常去学校背后一个叫汤吴家的地方,这里也是热闹非常,餐饮店特别多,东北水饺、嵊州榨面,同学马培培住宿地方的楼下,一对安徽夫妻两个开着一家店,价格实惠,味道不错,老板娘老是碰着一部书看小说,他们店里的罗卜煲尤其好吃,便每次吃饭时都点,酒水自己带,五六个同学,一餐下来也就二三百元钱,挺实惠的。
老街这壁厢还有几家店,其中有一家衢州饭店,山西来的庞伟平先生喜欢吃辣,经常约我过去品赏。
刚开始到浦沿读书时的晩餐,我一个人常常自己备一瓶老家的同山烧酒,去国良饭店吃,让国良老板蒸两条本地小卿鱼,慢悠悠的喝酒。后来熟悉了,有一次单位的几位领导过来,便也在国良饭店招待了他们。钱塘江边,鱼总是捕不光的天天有。
在餐饮上,什么奇迹都有,当年生产队一起劳动的几个姑娘,已经是做奶奶了人了,一合计,开个餐馆,大家都出钱投资,名称很怀旧,"十九队",你还别说,"十九队"餐馆的菜肴很本色。
有客人来的时候,便去"十九队"吃饭,我曾经和蒋和武老师在这里喝过几次,留下深深浅浅的记忆,蒋和武老师的花鸟画得极好,是吴静初的一路,很厚重,我看他画过丈幅牡丹,粘在墙上画,运转笔墨,气势磅礴,加上他长发飘飘,很有艺术家的风度。我们家兄弟8个,算是多了,而蒋老师家便有10兄弟,他是老九,蒋老师的微信名便叫"老九","老九"这个称呼,是当时对知识分子的教师的特定称呼,"老九"不能走,后来蒋老师这个"老九",还是到北京去了,"北京一根虫,出来一条龙",这是北京书画圏的流行说法,几年下来,我看蒋和武老师倒越来越"龙"了,而且也跨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门槛,为之鼓掌。"十九队"餐馆的菜肴很本色,喜欢吃这里的粉煎豆腐,虾油鹵鸡。
老街街头一早的阿兴面馆,是最热闹的,客人特别多,老板阿兴戴顶长舌帽,一把菜勺,一只铁锅,煤气灶开到最旺,动作麻利,一分钟烧一碗面条,我最喜欢吃阿兴师傅的盖浇面,汤头很好,年轻的老板娘妥妥的把面捧到你的桌子上,早上一碗面,十元钱,很爽。
老街往前走,什么店都有,卖乌盆瓦器,刷帚蒸笼,面店米店,当然走过那个什么小桥,便是菜市场,早晨去转转,这里的蔬菜都是附近一带的居民从自己的菜地里整出来的,特别新鲜,看买菜的和卖菜的用当地的方言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流,也有很民本的味道。
从这边菜场抄小路回蒋家里,沿路两边都是晒着手工制作的冥钱,这里的老太太都是糊纸质元宝的高手,一晒箕一晒箕的晒在门口,我的房东太太也做纸元宝,手脚相当麻利。
边上还有一个韩姓的老板开着一爿古玩店,取名"大汉堂",老板很实在,瓷器、书画、文房四宝什么都有,开始时,一个人闲着没事的时候也去坐坐,一来二去就熟悉了。他的房子至今未拆,好几次过去,都铁将军把门。
银壶食府有两家店面,一家是快餐自助性质的,一家是包厢的那种,这家饭店,在浦沿的镇前街算是高档的了,忙的时候,订餐还订不到。
总体感觉,浦沿这一带很繁荣,但也很烦杂,建设有亮点,但灰点也不少,浦沿当地政府拼了命的在拆迁上费尽心思,我曾经租住过的蒋家里、汤吴家这些地方已经废墟一片,但是,浦沿路正在变靓,浦沿的大地在涌动。
好友何友成读书时,常常把我叫上自己驾车到离校较远的钱江渔村去吃,记得2014年时,我给老家诸暨文化部门的领导说,老家有那么多人自己掏钱在这里学习书画,作为地方领导应该来鼓励一下,看望看望大家,不意此话传到时任文化局长的金海炯那里,果然带着书协、美协、文联的领导过来了,并自带家乡的烈性酒同山烧。那次我把爱好书法的楼国华厅长也请出山,大家相聚在钱江渔村,一边喝酒一边交流,直喝到走路轻飘飘为止。
学校门口的红绿灯路口,老家的次坞打面,生意兴隆,小汉子跑堂,夫人在灶上忙碌,只见各式各样的面一碗碗端出来招待天南海北的客人,很热闹!
住在浦沿涉及到房费问题,我当时问了班主任陈明坤老师,他说浦沿民房极多,而且价格便宜,果然,我在浦沿換了数处住宿地,价格总在每月500元以下,且有单独的卫生间。不过,拆迁之后,这几年的房租蹭蹭的上涨,好在地铁四号线已经开通,有同学租在离浦沿几站之外,也来得及。
这里交通方便,公交车四通八达,113路便可到达我的家门口,到吴山广场的352路,是我们同学们乗坐最多的,那里有文房用具市场,有城隍阁,还有西湖,尤其是到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很方便。
现在,地铁四号线直达浦沿,便一下拉近了与西湖之杭州的距离,诚可乐也,便经常在朋友圈看同学们晒照片,灵隐的,断桥的,还有雷峰夕照和宝石山。
浦沿这里还有一脉山梁,叫"回龙"山,山不在高,植被茂盛,尽管无仙,但是,同学们总是早早晩晚的结伴而行去爬个半小时的山。尤其是我的同学金云虎,总是会在山中的空地上虎虎生威,一套太极拳,方显英雄本色。
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浦沿路88号门口,有一块巨大的卵石,刻着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校名,有门卫,门口有草坪,修竹,杂树,艺术家设计的风格果然与众不同,区区弹丸之地,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那个气拔山河的项羽,还有长安画派的石鲁,两个塑像一武一文好比农村里的门神一样。
门口的庭院不大,今年建国七十周年纪念活动便是在这里举行,简易的好像延安时期的露天舞台,生动的设计,修竹婆娑,秋风秋月,同学们热情高涨的节目表现,把观众的热情一次次推向高潮,得到总院领导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楼的展示大厅灯火通明,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研部十周年的作品精彩分呈,共同走过十年的历史回顾,涵盖了历届师生的生活点滴,凡在这里求学过的学生,如果你有心来找,一定会有你的影子。
高研部设在十一楼,教室门口的长廊两侧,宋元时期的经典作品引人入胜,圆洞门内的圆顶灯,好似明月,几竿新篁,给人以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里求学深造,心境变得格外舒畅。这里有人物班、山水高研班、花鸟高研班,有宋画、元画班,山水创作班,工笔花鸟班、写意花鸟班,还有书法班、油画班,只要你有兴趣,总能找到相应的班级。
老师是那么的尽职,同学是那么的友好,在这个大家庭中,度过一年半载是何其美好。
除了这里的学校领导集体团结协作,敬业奉献之外,高研部主任陈明坤,那个80后的小伙子,不但画得好,为人正气,教得到位,而且一心扑在教学上,我亲身经历的几年学习生涯,领教了他的干练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学所倾倒。
在这里求学期间,可曾记得,我们组织师生来到浦沿社区的大操场开展书画进社区活动,浙江日报、浙江卫视和都市频道以及巜美术报》都作了报道,我们还组织师生进校园、赴杭钢,与当地的书画爱好者进行书画艺术的互动交流,赢得了他们的赞誉,也煅炼和提升了同学们的现场表演能力,过瘾。
这几年的整个浦沿的发展,在阵痛之中,前人称这里“山环水绕,层峦叠叠,曲间潺潺,其秀丽为东南之胜地。”我们期待着煥然一新的浦沿扑面而来,无论何时何地,在浦沿沉浸过的五湖四海的同学,一定会深深的记住这个地名,记着这里的老街,这里的风土人情。尤其一定会记着以安滨院长带领的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