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坐落于苏州景德路的环秀山庄,也是有话可说。
最早便不去说它,这里宋代的时候,为文学家朱长文的药圃,明万历年间为大学士申时行住宅、清代相继为蒋楫、毕沅、孙士毅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园主孙均邀请叠山大师戈裕良在园中叠有一座假山,存留至今。道光年间,改称环秀山庄。
这个叠山大师不简单,层层叠叠的山,凹凸有致的小径,有石梁飞泉,还呈现出千疮百孔的沧桑岁月,不少学生在面对排山倒海的太湖石堆,束手无策,笔下的太湖石,一不小心便画成太行山了!
同学们早早的便来到环秀山庄门口,因为公园要八点半才上班,便在门口拍照,一棵巨大的雪松,最抓眼球,在苏州闹市区里面,有如此高松,实属罕见!
环秀山庄是以湖石、假山为主的一处古典园林,假山和房屋面积约占全园四分之三,水面占四分之一,水域不大,但池中的几条红尾鲤鱼倒个头不小,我们在池边写生,鲤鱼们老是在水中弄出响声,鲤鱼打挺,给人以大吉祥的感觉!
假山、泉池占地不足一亩,小池将假山分为主次两个部分,主山西北部为精巧的石壁,北部是临水的“补秋山房”,东北部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步移景转,假山主峰突兀于东南,次峰拱揖于西北,池水缭绕于两山之间,其湖石大部分有旋渦洞和皱纹,小洞宛若繁星,混为一体,和自然真山接近。
主峰高7.2米,涧谷约12米,山径长60余米,盘旋上下,所见皆危岩峭壁,峡谷栈道,石室飞梁,溪涧洞穴,如高路入云,气象万千。那个戈大师叠山的时候,好像宋画中的马远运用“大斧劈法”一样,简练遒劲,结构严谨,错落有致,浑若天成,被誉为“独步江南”。
关老师落座撘架,同学们磨墨铺纸,一大片假山、高松、亭榭、曲桥要在尺幅之中表现出来,可谓极难,只见会家不难,嘴眼鼻头一一被关老师安排到妥贴的位置,松,是那么的精神,亭,是那么的稳重,曲桥横渡,石径斜出,绿水悠悠,尤其是面对的层层叠山在老师笔下势不可挡!
示范之后便人人动手,我一屁股坐在叠山面前,一坐一天,那个住在苏州环秀山庄边上的游客老哥夫妇两人,说我身体好,那么一点小凳子,居然可以一直坐一天,换作是他,两个小时就吃不消了。
其实我们也是画一会便站起来游荡一会。一是等待画上去的墨色干燥一点,二是抓拍一点图片资料,三是品味园内文化特色。还真是有东西可看,一条碑廊,有文征明的书写的《前出师表》和祝枝山书写的《后出师表》,便收到手机的图库中。
另有一块近代碑刻:“歌舞西施破此城,吴王自召越王兵。飞花斜日闻鹃泣,故苑当年有鹿行。地久沉沉无剑气,我来暗暗觅箫声。五湖合阻佳人隐,乞向蓬山更一程。”款署:旧句《姑苏怀古》一首,一九三七年暮春过吴下作,越百日而卢沟桥之变起矣!癸亥春潘受并记。这是写老家西施的故事,便格外关注起来,查了一下:
潘受(1911.1.26—1999.2.23),原名潘国渠,福建南安人。1930年19岁南渡新加坡。1937年抗战军兴,走避新加坡,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主任秘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又辗转到陪都重庆避难,胜利后再返新加坡。已出版《海外庐诗》(1970)、《云南园诗集》(1984)、及厚八百页的《潘受诗选》(1997),其中共有诗词1300余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