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璧记忆)灵璧老街的石板路

(2019-08-24 17:07:31)
标签:

灵璧

允峰

文化

(灵璧记忆)灵璧老街的石
/吕允峰
      小时候只知道走路,不理解脚下的路。上学了,知道了“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直到在大学里读了《诗经·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睠言顾之,潜焉出涕!”意思是说在这条宽广平坦笔直如矢的大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掠走了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不能不伤心落泪。这深深触动我对儿时灵璧古城石路的思念。
        古城在解放前城楼不见,残墙露基,方城四桥,壕沟水碧。经纬路面铺满磬石,路牙竖石光洁照人,凹槽路面呈棋盘格,街道两边是黑瓦白墙的翘檐店铺,古色古香。春夏秋冬艳阳高照,路面熠熠闪光折射店面五颜六色。经纬路交叉面叫隅顶口。隅者,拐角也。隅顶口是城中心,也是商业及政治中心。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儿时跟着父兄上街,光滑的石墩路吸收我的汗水,映照我的苦难,拖起我的成长。咯吱咯吱的辘轱声让我久久凝视,黄牛的涎水滴落石面散发缕缕青烟。村夫挑起箩筐装满萝卜、菠菜、地瓜在晨辉夕阳里拉出长长的影子,傍晚看特恐惧。最热闹的是花墙口市场(今云路街北口),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五花八门,人声鼎沸。我看到烈日下人跪在石头上脖子挂着黑板挨批斗,我心惊肉跳,因为我父亲解放前教书当时正在东关三小学习班反思。我每天上学时常跨过一段石板路给父亲带饭,我怕下一个跪在石头上的人就是父亲。
       古城有深厚文化,古迹众多,处隋唐运河码头,商业繁盛。我幼年生长在“火红年代”,少不更事,雨天雪地在石板上滑行。今天想来,文字摇曳的城啊,清幽了谁的魂?天涯回眸的转角,悠悠独白成了谁的殇?
        路是什么时候建的,不可考。灵璧历史悠久。分属虹、谷阳、符离、夏丘、下邳诸县领辖。三国属魏之下邳。西晋属沛国;东晋属阳平郡。隋初属彭城郡;后改属下邳郡。唐初属谷阳县,隶徐州。显庆元年(656),夏丘更为虹,废谷阳入蕲县,灵璧县分属虹、蕲两县。元和四年(809),虹县部分属宿州,隶河南道。五代十国,灵璧县分属宿州、泗州之地。宋元佑元年(1086)析虹县的零璧镇置零璧县,属宿州,隶淮南东路;建炎后没于金。元初复立灵璧县,属宿州,隶河南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改属泗州;十七年复属宿州。明初属宿州,洪武四年(1371),宿州改属临濠府;六年属中立府;七年属中书省凤阳府;后属凤阳府,直隶南京。清初沿制。顺治二年(1645)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康熙六年(1667)改属安徽省,先后属凤阳府、凤颍六泗道管辖。
中华民国元年(1912)4月废府州设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置道,属淮泗道。16年废道,又直属安徽省。历史更迭而封建社会的等级标准不会逾越。古街的石块多大?街有多宽?泗州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县级铺路砖石标准6乘7、州是6乘9、道府6乘11,路宽主道分别就是4.2 米、5.4米州、6.6米,而且州以上不逢集。灵璧古城的石块路只能是4.2米宽。当时用石体积大约40×60×70厘米,而且大都是获“天下第一石”的灵璧石——磬石,“火烧水激“开采是多么难啊
解放后灵璧的老店铺、庙、塔、学堂扒了,在1971年灵璧城扩的宣战声中,街两边的店铺拆了,老墙土做了肥料,门板做了室外柜台。古街的石块被撬起,底下的石灰渣土露出深深的印记,多么像风烛残年的老人的牙床。整石摞在路牙外,裂石顺手击碎,就地作基石。石头下发现大量的蝎子、蜈蚣、蛇,还有铜钱,新硬币这是千年的积淀,灵璧古城也从此寿终正寝了。那年我10岁。
       今天我站在大街上,10米的柏油路面川流不息。临街高楼皆推陈出新,光怪陆离。千年古城的影子在哪里?我再也听不到历史的回音——那溢满乡愁的捣砧声、吆喝声、喊孩子回家的呼唤声。
        善待路吧,它是先人创业汗水浇灌的痕迹。 相传中华始祖黄帝“命竖亥通道路”,“道路”之名由此而定。黄帝因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轩,直木为辕”制造出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尊称黄帝为“轩辕氏”。舜位后“辟四门,达四聪”,“明通四方耳目”,可见舜帝对发展交通、开辟道路是多么重视。夏禹的事业,也是从“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尚书·禹贡》)入手的。他“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檋”(《史记·夏本纪》)。
       城市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四种,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围城为环,出城为野。郊外道路分为路、道、涂、畛、径五个等级,并根据其功能规定不同的宽度。“路”容乘车三轨,“道”容二轨,“涂”容一轨,“畛”走牛车,“径”为走马的田间小路。在路政管理上,朝庭设有“司空”掌管土木建筑及道路,而且规定“司空视涂”,按期视察,及时维护;如“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并“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这是以后养路、绿化和标志的萌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现了“车同轨”。全国车辆使用同一宽度的轨距(宽6秦尺,折合1.38米),使车辆制造和道路建设有了法律可循。
      古城的石板路不见了,60后来说仅仅是印象,老一代可是脚踏实地感情深厚。石板路是善良心灵的延伸,光滑的路面是先辈开天辟地留给后人的镜鉴。石板路是我生活的起点,它警醒我在政通人和、百废待兴的年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怀念石板路,我更钦佩父老乡亲的改造家乡的精神。
      我常常梦见城门禁闭,关门歇店,路灯幽幽,打更声萦绕在市民及游子的梦乡。
2019年8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